未來五年,南京江北新區的建設將主要集中在地下。地下不建好,地面將靜悄悄,不會急著“出形象”。這是9日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羅群向媒體發布的城市建設理念。
占地450萬平方米、相當于630個足球場的江北新區“地下城”,值得人們期待。相對于寸土寸金的地上空間,城市地下空間利用遠遠滯后。在南京、蘇州等地,地下空間正從零星配套走向大規模綜合利用。建好一座座“地下城”,必須解決規劃、投入、建設、管理等諸多問題。
深挖38米建地下城
根據規劃,江北新區將在核心區CBD超高建筑群之下建“地下城”。這座“地下城”深38米,高五層。負一、負二層是商業街,負三、負四層為停車場,負五層為最底層,是城市快速通道和軌道交通所在地。負一層還建有綜合管廊。江北新區規土部部長助理丁慶介紹,這里是南京地鐵7號線、13號線和11號線三線換乘站,也是規劃中的15號線站點。
江北新區“地下城”的城市設計將向全球招標,預計明年開工建設。占地16平方公里的江北新區核心區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已完成編制。南京江北的過境交通,有望全部放在地下。在核心區之外,地下空間規劃以軌道交通、綜合管廊以及快速路為主體,結合地面辦公樓宇的地下利用,地面和地下一體化推進規劃設計。
“江北新區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地下不建好,地上沒法建。”羅群表示,每片區域的地下建設,少則兩三年,多則四五年,所以這幾年,一眼望過去,江北新區不會很快“出形象”。而只有讓地下城市“長好了”,地上城市才能“茁壯成長”。
南京將用兩年時間開展地下空間普查,摸清家底,并同步推進全市地下空間的總體規劃。不僅是江北新區,在南京,河西南部的魚嘴地區、正在大開發的南部新城,以及主城的湖南路商圈、邁皋橋片區,都在進行地下空間整體規劃。占地9萬平方米的湖南路商圈的“地下城”已在建設。
地下空間建設,規劃須先行。由于規劃滯后于建設,不少城市地下空間“據點化”,彼此不連通,整合成本高。南京新街口地區大半地下空間已連成片,仍有西北角因產權人不愿互通而成為孤角。
誰愿把錢砸向地下
地面空間日趨緊張,地下空間的利用越顯緊迫。今年3月,南京成立地下空間利用領導小組,小組辦公室設在南京市人防辦。5月,南京出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辦法。
南京市人防辦相關人員介紹,地下空間一直是多頭管理,涉及人防、規劃、國土、城管、環保等多個部門,地下空間利用的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地下空間誰來管、誰來用、如何建,這些原則將通過立法來明確。
南京市規劃局詳規處處長蘇玲介紹,產權人不同,地下空間標高不一致,地下已開發空間相當比例相互隔絕。所以,在南京老城,地下空間利用主要還是填補城市功能配套的不足,如增補配電場所、停車設施、人行通道。
地下建設不可逆,一旦建成,難以改變。加上地質條件和地下施工條件多變,地下的規劃和建設遠比地面復雜。蘇玲認為,地下空間的大規模綜合利用有待于在新城實現。而新城一般均有建設海綿城市的任務,海綿城市要占用地下空間,兩者關系如何協調,需予以重視。
地下空間產權不明晰,是制約地下空間開發的重要因素。目前,地下建設用地有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等不同形式。據南京最新規定,地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供地程序和審批方式,參照地面建設用地供地要求辦理。但所用權尚無明確說法。無錫等地已開始探索為地下空間發放土地證,明確產權人。
缺乏投資主體,同樣是地下空間開發面臨的大問題。同樣的面積,地下空間的建設成本是地面的4倍,且地下載體的運營費用遠高于地面,地下空間的效益又低于地面。產權不明晰、盈利模式不確定,誰愿意把錢大把砸向地下?
“地下鐵”拉動“地下城”
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黃富民認為,只有城市的土地緊張到不得不轉向地下開發時,地下的建設投入困境才能得到緩解。否則,地方政府和投資者沒有動力和意愿建設地下空間。
包括黃富民、蘇玲在內,規劃界人士普遍認為,真正做到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開發,必須要利用地鐵建設機遇。這有幾大好處:能推動規劃、建設一體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同步施工,降低成本;地下空間和地鐵聯動開發,利用人流,易于形成商業氛圍。
在蘇州,預計明年5月建成的“蘇州中心”,占地50萬平方米,就是一座依地鐵而生的規模宏大的地下城。依靠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3號線換乘站,這里地上、地下整體規劃,地下負二層、負三層停車,負一層往上為商業。
在南京河西南部的魚嘴區域,市政設施,包括公共交通全部放在地下,這是解決“拉鏈馬路”有效途徑,更重要的是將極大擴充基礎設施容量、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江北新區地下空間利用規劃也緊扣地鐵和綜合管廊規劃,優先解決城市公共配套,實現空間的集約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