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蒙古特種設備檢驗檢測體制改革的路徑
(一)特檢機構改革的總體方位
1、一小部分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將主要承擔法規標準制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處置、對企業的監督檢查等技術監察性工作。由于這部分業務在原檢驗機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劃入這一類別單位的人員原則上應該是一小部分,單位性質為公益一類,經費應完全由財政撥款,不參與任何檢驗檢測和經營活動。
2、絕大部分劃歸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
主要職責就是承擔目前承擔的全社會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業務,包括設計文件鑒定、型式試驗、監檢定檢等法定檢驗。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指導意見,這部分事業單位將逐步轉為企業化管理,國家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分成2015年的階段性目標和2020年的總體目標,按照實施意見的要求,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改革的進度安排是2014年6月底前提出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2017年后整體轉企改制,到2020年真正實現檢驗的社會化。
(二)搶抓過渡期(2017年前)發展機遇
檢驗機構從目前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劃歸為從事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再轉為企業已成為國家對檢驗檢測機構改革的既定方向。各檢驗機構必須充分認識這次質檢改革的意義,搶抓機遇,為檢驗機構謀劃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著眼未來長遠發展,有序推進我區特檢機構做大做強。
1、推進全區特檢機構縱向整合。我區鍋檢院與特檢院應按照國家關于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改革方向要求進行整合,并與全區各盟市特檢機構縱向整合形成集團化管理。通過縱向整合,實現檢驗機構設備,人員的統一調配,整體服務功能將大幅提升,整合效益將很快凸顯。
2、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為改革突破口整合過渡期,充分賦予各檢驗機構充分的管理、經營自主權,盤活和優化單位的人氣和活力,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和發展動力,在發展中解決困難和問題,并帶動其他相關制度的改革,為最終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化企業模式打基礎。
3、以市場化觀念推進流程再造。國有檢驗機構最被企業所反感、被社會詬病的是服務態度,整合過渡期各特檢機構要針對市場化的嚴峻考驗,在穩定客戶群及顧客忠誠度方面大做文章。必須用制度加以保證,對檢驗檢測的全過程進行流程再造,真正堅持“以顧客為中心”的理念,建立以市場化為目標的工作規范和工作流程,處處體現市場意識,減少行政依賴。
4、開發市場增量,加快培育新的市場主體。過渡期是特檢機構生死攸關的緩沖期,目前質監政策和行政資源仍然是特檢機構的最大優勢,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這個優勢,快速提升檢驗機構市場開拓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力保傳統檢驗檢測市場的同時,盡早開發衍生檢驗檢測市場,積極培育和扶持新的市場主體,由提供單一檢測服務向提供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多元化檢測服務發展,搶占衍生檢驗市場,擴大市場份額,迎接市場化的挑戰。
(三)按照質檢總局對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改革發展的思路進行摸索。2017年檢驗機構轉企后全國將按地區組建不超過20個檢驗集團,我區檢驗機構何去何從要根據我區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整合的實際進展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