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商標維權案是中華老字號企業海外維權的第一案,最終以王致和的勝訴而告終。
整個事件應該從三年前說起:2006年7月,當王致和集團擬在三十多個國家進行商標注冊時,卻發現"王致和"商標在德國已被一家名為"歐凱"的公司搶注,此后糾紛雙方經多次協商未果。2007年1月25日,王致和集團用一紙訴狀將搶注者告到了德國地方法院。
兩年多來,經歷兩次判決,王致和方面出示了充分證據并以此據理力爭,終于將商標權重新置于自己名下。王致和由此成為了中華老字號海外維權的斗士,但準確的說,王致和更應該被稱為孤獨的斗士。
據說,王致和在維權之初曾想過聯系其他的被侵權企業共同來打跨國官司,然而更多的企業則選擇了沉默和退縮。或許在其他人看來,自己的市場更多的在國內、產品很少銷往國外,維權也就得不償失;亦或者在其他人眼中,老字號維權是國家的事、而非企業自身的事情。聯系其他企業無果后,堅毅的王致和老總王家槐決定獨自去打這場維權案:無論花費再多的錢也要把王致和商標奪回來。
兩年后,王致和贏了,以勝利者的姿態走出了德國慕尼黑高等法院;兩年后,王致和同樣笑了,為他兩年多的跨國維權之苦,更為這段時間孤獨身影的韌性。兩年多來,王致和通過這場曠日持久的跨國官司成為了國內甚至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其影響力也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如果說王致和最初的念頭僅僅是為了商標權的歸屬,那陰差陽錯的影響力恐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這又何嘗不是最值得稱頌的宣傳方式?而今,王致和在聚光燈下名利雙收,成為了媒體甚至是民眾心中的孤膽英雄,然而之前,中國的其他被侵權企業又在做什么?
近些年來,中國的老字號輪番在海外被搶注,一次又一次的為中國企業敲響著警鐘,但真正走出國門維護自身權利的企業則少之又少。記得3年前,海外漂泊長達10年的"狗不理"商標的回歸被稱為我國老字號在海外維權成功的經典案例。然而,"狗不理"商標的回歸更多的是迫于輿論的壓力而非法律的裁決,這顯然對其他的老字號商標侵權事件并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約束力。此次王致和的勝訴則為中華老字號在海外維權提供了一個借鑒的典范,王致和的成功更為眾多的中國企業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