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采購、生產到運輸、庫存等,至少有一半的成本是不必要的,而真正的低成本是我們的人力。
當勞動力成本成為中國制造的主要競爭優勢時,這是一種什么制造?要知道,勞動力成本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收入,難道收入低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情?現實中,“不得不”這樣是一回事,但把這種優勢上升到道德層面去驕傲,我覺得那并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
“人財”創造價值
在豐田,有一種著名的工作方式:凡事問五個為什么。我開始覺得很奇怪,但碰到問題時,按豐田的邏輯試著問了幾次,才發現這是一種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管理的好方式。
道理很簡單,回答一個問題,第一個為什么往往大多是表象,追問得越深,就越接觸到問題的真相,而這些真相大多與文化有關,而不是簡單的錯誤。
以大野耐一的問題為例:為什么美國的生產率是日本的八倍?答:因為日本的浪費是美國的八倍。為什么日本的浪費是美國的八倍?這樣一直追問下來,最后的回答,就一定是“文化層面”,也就是最大的浪費是人的浪費,智力的浪費。
這就是豐田模式的起點。豐田模式把自己定義成一種智力(Thinking)生產方式,豐田生產模式是通過開發人的潛力來贏得競爭的戰略模式。
在豐田,還有一個口號,“不要擔心員工不夠素質,要擔心的是管理者習慣對智慧的浪費”。中國企業家有一個難受的事,那就是一直擔心勞動力素質低。于是,就把管理粗放歸于員工素質低。豐田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們,豐田也有很多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員工,特別是臨時工,但豐田并不認為文憑是制造優質產品的阻礙,因為豐田找到了一個法寶——“人財”。
豐田認為,如何讓你在員工培育上獲得回報?答案是把員工當成“人財”。不能產生效益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學習。所以,企業造機器的同時,更要“造人(makingpeople)”,或者叫育人。如果把制造產品的過程,作為把員工智慧轉化為創造價值的過程,那么,員工就成了“人財”。
想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豐田與當時的通用、福特比差很多。可一旦對勞動力素質用“人財”重新定義,豐田創造了一種“人財”機制,對員工能力的任何一點投資,都可以N多倍地轉化為產品價值或客戶價值。
對比一下我們國內的很多公司,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其實更像政治家,把“人才是企業的根本”當成口號般地喊,然后大大方方地把培訓當成福利,只追求形式,不追求“人財”效果,這其實就是浪費。更重要的是,員工的智慧在企業就完全成了多余,當智慧成為擺設的時候,企業也家就成了政治家。
豐田模式背后的文化
豐田模式的核心是消除浪費,而支撐豐田模式的兩大支柱,JIT(及時生產)和“自動化”。支撐的基石是叫豐田文化哲學,核心叫改善魂。
但這樣的名詞并不能夠真正反映豐田模式的真相。在豐田的日子中,我常常被一種情緒沖擊著,那就是現代與傳統、科學與文化、理性與感性、東方與西方等大量矛盾的要素,卻如此和諧地共存于豐田制造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