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屆奧運會中,只有30%的贊助企業和合作伙伴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中國企業現在知道,它們對奧運會的愛并非簡單的16天“短跑”,而是一次長達10年甚至幾十年的馬拉松。面對這樣的比賽,它們不僅僅要追求產品銷售額的增加與企業知名度的提高,還要承擔起負責任大國的企業應具有的社會責任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當最愛的人明明就在眼前時,卻不知如何去愛。
用這話來形容眾多企業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心情,并不為過。
走過一個多世紀的奧運圣火將要在中國燃起。奧運會中國擁有了太多的第一次:這是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第一次舉辦如此盛大的體育活動,北京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這也是眾多中國企業在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第一次深刻懂得了體育營銷戰略,了解了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等世界知名品牌成功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機遇是平等的,因奧運而騰飛的可口可樂、三星等成功案例,讓中國的眾多商家如癡如狂地去追逐“奧運商機”。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冷靜下來的人們有點茫然——承載著游戲規則與社會責任的奧運蛋糕,并非像想象的那樣簡單。畢竟,在歷屆奧運會中,只有30%的贊助企業和合作伙伴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中國企業現在知道,它們對奧運會的愛并非簡單的16天“短跑”,而是一次長達10年甚至幾十年的馬拉松。面對這樣的比賽,它們不僅僅要追求產品銷售額的增加與企業知名度的提高,還要承擔起負責任大國的企業應具有的社會責任。
如此多的責任聚于一身,誰又能成為這場比賽真正的勝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