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臨海市靈湖湖畔,碧波蕩漾,白鷺斜飛,綠道串起沿線的江南建筑群,有不少市民來此散步。昔日的一片低洼地,如今竟成為造福臨海百姓的民心工程。繼拿下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喜獲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后,近日,靈湖又迎來一個好消息——成功上榜2020年浙江省“美麗河湖”。
榮譽背后,離不開“治水”工作持續有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些論述為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南。
山海水城,臨海先行。以水生態環境改善為總目標,臨海對標“重要窗口”,巧用科技治水破難攻堅,活用文化治水引領文明新風,發動全民治水,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收獲了累累碩果。省控以上斷面優良率100%,17個鎮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今年,臨海市再度入選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百強縣,位居第14位,并成功創建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創新智慧管理
打好治水攻堅戰
站在大田街道福民路東大河畔,雨污分流改造、截污納管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望著腳下河水日漸清澈,大田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臻深知其中不易。原來,2.5公里長的東大河大田段流經2個行政村,有近萬人居住在沿岸,還有密集的餐飲店、工業廠房。排污管道錯接漏接、雨污合流、隔油池老化破損等問題錯綜復雜,如何破解積存多年的頑疾,成了擺在王臻眼前的“老大難”。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臨海市五水共治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臨海市將水質相對較差的20條河道作為水質提升考核河道,成立攻堅團隊,由班子成員領銜全力推進“十大破難”項目攻堅。隊員們深入東大河大田段,開展地毯式排查,羅列問題清單,進行靶向整治。“待明年1月項目完工,東大河的水將會更清澈。”王臻說。
破難攻堅后,也要鞏固成果。臨海市創新智慧管理,開發臨海市河(湖)長制信息平臺,用數字化手段強化履職。“今年,全市889名河長共巡河68844次,發現問題29609個,問題反饋率100%,輕微、一般問題解決率100%。”只見臨海市五水共治辦工作人員打開該信息平臺,巡河明細、巡河問題、履職積分預警、積分排行榜等一目了然。“我們對問題分門別類,設置了不同履職期限,點點鼠標可一鍵催辦。”
為了治水更高效,臨海市完善制度建設,出臺《臨海市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提檔升級工作方案》,進一步創新履職方式和工作方法,壓實各級河(湖)長職責。今年8月,一場由臨海市委主要負責人主持的全市縣級河長述職匯報會召開,會上提出“奮力再奪‘大禹鼎’”的目標,為全市五水共治工作指明方向。
隨著治水工作持續推進,蝶變隨處可見。頭門港新區白沙灣濱海濕地,人工沙灘修復工程、岸線植被恢復工程正在加快推進,成為臺州海岸線上難以一覓的藍色風景線,昔日的上盤老海塘如今被當地人譽為臺州“小三亞”;靈湖顏值與功能并重,作為日均萬人踏足的風景區,分洪、滯洪、泄洪、排澇等功能日益扎實,成為當地防洪“重器”。
印象靈湖 龔永石 攝
開創地方標準
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11月15日,《臨海市“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與管理規范》正式實施,這是該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以地方標準的形式,從建設、驗收、運維、管理等各個環節規范“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與管理。“‘污水零直排區’創建工作是構建治水長效機制的重點工程,也是將治水工作從點轉面、從治標向治本轉變的關鍵之舉。”臨海市五水共治辦業務科科長朱嶸嶸說,臨海堅持因地制宜,在體現“零直排”功能的同時,注重科學、美觀。
標準的出臺,為“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指明了方向。伴隨著建設推進,黃沙小區路面污水橫流的現象得到了根治。“重建小區污水管網、雨水管網,對‘臭氣’積累較多的化糞池采用了通氣管升空的方式,解決臭味。”朱嶸嶸團隊對方案進行反復論證,確??椌鸵粡埖嗡宦┑牡叵鹿芫W。
有了給力的制度保障,如何確保項目推進質量?一支“五水共治”工作服務專線應運而生,精選治水辦、住建、環保、行政執法等部門的18位業務骨干,分別聯系“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18個鎮(街道),進行線上線下跟蹤服務。
做實服務,更強化督查。今年,臨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治水一線,巡查治水短板區域,針對生態環境隱患及水質短板問題掛牌督辦,針對典型性問題開啟曝督聯動,形成媒體曝光、督查通報、跟進督辦、跟蹤整改的閉環管理。
2020年,臨海市共安排“污水零直排區”建設項目16個,計劃投資5.85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65億元,基本完成了5個鎮、89個生活小區(村居)、513家工業企業、1160家“六小行業”的“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始豐溪河頭段水清魚歡
開展全民行動
治水護水實現長治長美
最近,市民黃麗英多了一重身份——“鐵桿”護河員。每天,她都會打開巡河軟件,沿著河岸漫步,看到河中有垃圾就拍照記錄并上傳,不知不覺,她的綠水幣賬戶里存了2000多的積分,可以兌換獎品。“治水不易,護水更難,只有我們人人參與,才能實現長治長美。”黃麗英說。在臨海,還活躍著1.27萬名“鐵桿”護河員,他們穿梭在各級河道,共同守護著條條清流,希冀美麗河湖生出更多風景。
如今,治水,在臨海已形成一種共識,成為市民無形的責任,這是當地活用文化治水引領文明新風的有益成果。“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作為千年臺州府,綠水青山便是臨海發展的底色。以文化為媒,臨海市五水共治辦積極構建“一域一陣地”,鋪好“綠色通道”,圍繞靈湖生態休閑圈及江南污水處理廠,打造志愿者活動基地和治水設施教育基地,依托媒體、文化禮堂等各類宣傳陣地,“線上+線下”聯合宣傳,切實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今年8月,臨海市在全省率先舉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共譜治水長歌夏日納涼晚會,線上同步直播觀看人數超過68萬,演員們將綠水青山的文化理念融合在表演間,加強了觀眾對治水的責任感。11月,首屆“水秀臨海·以賦載河”中國辭賦名家走進臨海采風創作活動拉開序幕,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必經之地,曾有10余位唐代詩人在臨海留下60多篇詩歌佳作。如今,近30名中國辭賦名家應邀至臨海各鎮、街道進行實地采風創作,捕捉和記錄江河湖泊的美麗蝶變、人水和諧的美好圖景。
這是臨海市五水共治辦推出“一月一主題”,助力治水宣傳“彎道超車”的一個生動注腳。該市以月為單位,充分結合世界水日、浙江生態日等節日,精心策劃全民治水系列品牌主題活動,形成治水工作人人講、天天講、處處講的良好氛圍。今年以來,共開展活動300余場次,直接和間接惠及群眾100萬余人次。
(本版圖片由臨海市五水共治辦提供)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金 晨 晏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