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蕭太后河、通惠河、壩河、溫榆河正打造特色廊道,展現運河文化底蘊。昨天上午,展示遼文化的蕭太后河展覽館正式落成,不久后即將開放。
沿蕭太后河馬家灣濕地公園東行,河面碧波蕩漾,花海怒放,一座三層仿古式建筑便是蕭太后河展覽館,總面積2600多平方米。
“蕭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漕運河,也是惟一一條以歷史人物命名的河流,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講解員把蕭太后河的變遷、治理成效,蕭太后的傳奇人生、治國成就,遼南京城的歷史地位娓娓道來。參觀者可通過LED屏、光影沙盤、可觸摸板等模塊互動。
朝陽區文旅局負責人介紹,依托蕭太后河水清、景秀、人文底蘊豐富的特色,朝陽區計劃將展覽館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的活動場地,策劃舉辦文化活動,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推動對外交流合作。
展覽館記載著河流的悠悠歷史,也綻放著它涅槃重生的魅力。史料記載,昔日蕭太后河“如同江南水鄉”。然而前些年,它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遭受嚴重污染,水色乳白,沿河而居的人稱之為“牛奶河”。
2015年起,朝陽區開始對12.4公里的蕭太后河朝陽段進行治污、疏解、還綠。通過摸排蕭太后河和7條支流,測算出日排污量約6萬噸。此后,政府部門聯合排水集團,鋪設14.5公里污水管線,污水不再入河;鋪設了16.3公里長的再生水管線,每天10萬噸清澈的再生水注入河道。此外,水務部門還栽植了各種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恢復河流的自凈能力。
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朝陽區啟動河流沿線的連片疏解,拆除各類大院及公寓25個、清退倉儲物流企業28個、疏解交易市場等低端產業共計145萬平方米,為濱水綠色休閑廊道的建設騰出大量空間。
數年治河,如今,蕭太后河朝陽段成為濱水歷史文化風景區。自西向東設置運河懷古、古都溢彩、馬家灣之憶、田園魚躍4個景區,櫻柳映堤、曲橋清州、臥牛問溪、云塔浩淼、磨坊話夕等22個景觀節點分布其間。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重要節點,朝陽區正加速構建通惠河文化生態走廊、壩河(亮馬河)景觀廊道、蕭太后河人文畫廊、溫榆河生態精品廊道,共同組成運河文化的“四廊多節點”空間體系。
眼下,四條特色廊道建設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上個月,總面積80萬平方米的亮馬河國際景觀廊道亮相,承載著文化、娛樂、生態等多種功能。通惠河畔的神木廠歷史景觀修復初步成型,目前《神木謠》碑已遷移到位,御碑亭和神木廊房整體工程已完工,神木廊房內部展陳工作也已完工。溫榆河廊道景觀將建設以漕運歷史展示、工業遺址展示、文化藝術宣傳等為一體的特色景觀,同時挖掘望京驛館、孫堠驛館歷史文化內涵,沿驛道設置北齊古長城景觀雕塑群。(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單藝偉)
相關新聞
圓明園退水明渠連續補水14天
這幾天,家住圓明園退水明渠沿線的居民明顯能感覺到,家門口河道景觀變樣了,兩岸的巡河路正在修整,就連干了幾個月的河道也流進了清水。原來,有附近居民投訴巡河路破損,海淀區水務局接訴即辦,不僅修了路,還往河道補了水,為居民營造水清岸綠的水環境。
9月10日,家住海淀區青龍橋街道褐石園小區的居民反映,小區南門東側200米處八家路路面塵土堆積,雨天泥濘、晴天揚塵。經現場調查發現,居民反映的這段路是海淀區河道管理所管轄的圓明園退水明渠濱河巡河路,道路寬度為3米左右,主要功能是防汛,作為河道管理部門河道巡查、運輸搶險物資使用。
河道管理所副所長代慶軍告訴記者,由于周邊經常有車輛停放在巡河路邊,導致道路通行不暢,正常通行的車輛只能占壓巡河路外側的綠化帶,導致綠化帶被軋出深度10至20厘米,長度約400米的土坑。雨天時土坑積水,晴天時露地揚塵。
接到居民投訴之后,多部門接訴即辦。海淀區青龍橋街道城管科保潔隊伍立即對路面上的塵土進行清掃及灑水降塵,海淀區水務局河道管理所立即采取臨時措施,設立警示標語,對受損綠化帶進行防塵覆蓋……為了徹底解決該路段的問題,河道管理所隨后啟動修復工程,對路面破損進行了修復;對部分巡河路加裝隔離裝置,禁止社會車輛進入,為附近居民提供一條安全的生態濱水步道。
下一步,河道兩側還將鋪裝塑膠跑道,徹底改變揚塵和積水問題,給周邊居民提供一條長度近一公里的健身塑膠步道。
除了解決岸上的問題,河道管理所還聯系了轄區的中水公司,為萬泉河、圓明園退水明渠進行補水,小時流量600立方米,計劃連續補水14天,努力營造一個水清岸綠的水環境。來源: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