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在監控垃圾燃燒發電。

市民正在參觀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
6日,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濟南市城管局聯合主辦的“圓桌對話”系列活動第八期拉開帷幕。本期邀請的市民代表、學生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走進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了解了垃圾是如何“變廢為寶”的。
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場
參觀堆積十多年的垃圾
映入眼簾的是個小公園
“這以前是垃圾山嗎?”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濟陽區孫耿鎮的濟南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場,進場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小山坡,道路兩旁干凈整潔。但令參觀人員大吃一驚的是,這個看起來綠樹成蔭的小公園,其實山下是濟南市1998年到2011年的生活垃圾的堆體,而如今已經看不出任何垃圾的痕跡。
工作人員介紹,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場占地17.1萬平方米,設計使用年限10年,衛生填埋庫容量444萬立方米,從1998年建成投產,2011年年底達到飽和,累計處理生活垃圾630余萬噸,為濟南市的城市環境衛生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按照國家規范標準進行了封場,并于2013年6月基本完成。封場工作主要是完成了填埋庫區的環境整治、堆體整形、綠化景觀建設等。
“要不是剛才負責人介紹,我真的看不出來這是個垃圾堆。這哪是垃圾堆啊,明明是個小公園!地上的草長得這么茂盛,樹也不少,而且樹枝修剪得非常整齊,真是太厲害了!我還以為垃圾廠會又臟又臭呢。”參觀市民齊女士連連感嘆。
“如果是1998年到2011年在濟南市常住的人,那么在這個垃圾堆體里仔細找找可能就能找到你扔出來的生活垃圾。”工作人員說道。“現在這個垃圾堆體上面建成了公園,設有專門的步行臺階。不僅維護了垃圾堆體,還保護了周圍環境。”
第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
每天處理2750噸垃圾
平均發電100多萬度
2009年,濟南迎來了第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而這也意味著濟南的生活垃圾處理進入了由衛生填埋到焚燒發電為主、衛生填埋為輔的新時代。”在公司二樓的中控室里,工作人員通過電子屏幕對垃圾的焚燒進行實時監控。“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垃圾焚燒的操作生產流程。”生產運營部的工作人員說,我們廠區每天可以處理2750噸垃圾,平均發電100多萬度。”工作人員介紹,其實這2750噸垃圾在進入廠區時有3510噸重,經過五到七天的發酵和瀝水,最終得到2750噸,使得垃圾的熱值和水分都更加利于焚燒發電。廠區每年處理的垃圾不少于90萬噸,產生的綠色電能不少于3億多度。
透過五樓的玻璃墻,記者看到了光大環保能源公司專門存放垃圾的封閉式垃圾倉。由于采用封閉式存儲,整個操作過程干凈快捷,沒有任何異味,而整個過程只有兩位工作人員。據介紹,垃圾運到焚燒發電廠,在垃圾倉內發酵瀝水3到7天后入爐燃燒。垃圾倉的上方有兩個巨型抓斗,操作員通過不斷操作抓斗,將垃圾輸送到焚燒爐中。
“這個垃圾倉可以存儲濟南市半個月的垃圾。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的抓斗一次可以抓取七噸左右的垃圾,按照濟南市垃圾的熱值,這一斗垃圾焚燒后產生的電量,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一年所用的電量。”工作人員介紹。
據了解,爐膛焚燒煙氣在850℃以上高溫區停留時間大于2秒,使垃圾燃燒更充分,二噁英徹底分解。焚燒產生的熱量推動汽輪機發電,每天2750噸的垃圾經過焚燒,每年能發電3.2億度,而這些電通過電網又再次回到了市民的家中。
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經加工處理作為路基原料等建材進行綜合利用。煙氣處理過程產生的飛灰通過固化運送至填埋場填埋。垃圾和飛灰、爐渣傾倒到指定位置后,經過推土機、壓實機推平、壓實,然后覆土等一系列工序完成衛生填埋,最后就形成了一座垃圾山。( 來源: 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