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老舊小區改造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昆明,去年計劃的179個老舊小區改造已初見成效。今年還將進行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涉及約36000戶居民的老舊小區改造,改造計劃6月底開工,10月底完工。
老舊小區改造僅僅是刷外立面,舊貌換新顏嗎?還要經過哪些改造,才能兼顧“面子”和“里子”,不僅“好看”而且“好住”,讓住戶滿意?對此,昆明市已有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改造前
居民共商共建共治確保“一院一策”
老舊小區改得好不好,關鍵看居民滿不滿意。
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真正了解居民的訴求才能做好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作為盤龍區今年重點改造小區之一的東華街道小龍組團,在前期的宣傳動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得到了小區居民的大力支持。隨后,東華街道開展了十余次實地調研,結合前期入戶調查居民的需求,召開了4次街道專題會議和1次居民意見征求會,反復修改后確定了小龍組團的設計方案,確保“一院一策”,分類施策。
西山區永昌街道永興社區在以政府投入資金為主的基礎上,78名居民自愿捐款,為改造家園添磚加瓦;呈貢區晨光小區在改造中,龍城街道龍城社區通過社工站發動小區12名老黨員以及社區文藝隊和志愿者共計40人,參與到小區的日常管理中,有效帶動群眾共同參與小區改造工作;五華區華山街道廣泛征求小區居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符合政策導向的需求,積極納入改造范圍實施。
各個縣區都充分強調小區居民的主體作用,發動居民積極參與,尊重居民意愿,實現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轉變。
居民的參與性是貫穿改造的全過程的。富民縣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施工時,住戶代表全過程監督,嚴把工程質量關。盤龍區東華街道則發布了“雷鋒服務班”招賢榜,通過招聘小區班長、組織委員、宣傳委員、財務委員、紀律委員等形成群眾自治組織,對違規、不按要求施工現象及時提醒和檢舉,確保施工安全進行。對于工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五華區華山街道組織多方召開現場推進會,向居民群眾及時反饋工程進度,及時消解施工過程中發生的噪音擾民、出行困難等問題,避免發生矛盾。
改造中
個性化、適老化、智能化讓居民更滿意
在此次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不僅充分考慮了居民的意愿,還增添了很多個性化、適老化、智能化的設施。
家住五華區華山街道初地巷15號院的雙目失明老人李德貴,對老舊小區的改造十分滿意。針對初地巷15號院殘障居民較多的實際情況,在編制改造方案時,五華區將盲道建設從公共道路延伸至住戶門前,改造部分階梯為緩坡,設置無障礙通道,打造居民休憩空間。
官渡區曙光東區將影響居民生活的滲漏、危樓加固、下水道疏通、道路、消防設施等作為基本改造內容,在滿足基本改造后,增加節能改造和“適老化”改造內容,真正實現了老舊小區改造“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官渡區對所有老舊小區實施了雨污分流改造。盤龍區小龍組團在完成單元樓道口垃圾箱拆除、下水管網清掏、溝蓋板更換及修復、散水溝清掏、化糞池更換、新污水管布放等隱蔽工程后,還將原來銹蝕破損的鑄鐵雨落管更換為PVC落水管,將廚房水槽排水統一接入主落水管后,再接入主污水管,實現雨污分流,從而盡量避免下水管道堵塞帶來的麻煩。
呈貢區以晨光小區為試點,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建成并投入10個智慧安防小區。
改造后
建立維護管理長效機制
隨著新一輪的老舊小區改造開始,昆明市將逐步建立完善改造后的住宅小區的維護管理長效機制,根據居民收入水平的具體情況,推行不同等級的專業化物業管理服務。進一步明確老舊小區各種公共設施日常養護和維護的責任單位,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加強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采取多元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的維護與管理。
此外,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擬定了《昆明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內容包括改造范圍、改造內容、實施程序等,建立聯審聯批聯驗工作機制,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官渡區老舊小區基本是托管小區,之前管理十分困難。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官渡區同步引入紅色物業進駐老舊小區進行管理,并由社區主導、居民代表與物業公司共同制定管理長效機制,鞏固改造效果。
改造完成后,東華街道根據與企業的協商比例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引進“紅色物業”管理好席子營一區這一曾經無人管理小區。同時,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積極引導物業通過提供日常“八保”和精準對癥物管服務,切實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形成社區黨員、小區“紅管家”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小區基層治理的格局。(來源:昆明日報記者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