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11日電(記者謝櫻)在長沙地鐵6號線湘雅三醫院站的20多米地下,機器轟鳴。湖南科技大學煤炭資源清潔利用與礦山環境保護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龍四春站在地鐵隧道內仔細檢查每一個監測點,“監測點就像是一只不休息不睡覺的‘眼睛’,盯著地鐵施工的地上地下是否發生形變,以防出現安全問題。”龍四春說。
長沙地鐵6號線全長48.11公里,共有34個站點,是目前長沙線路最長、站點最多、換乘站最多的地鐵線路。對雨水天氣多、地下水豐富、地質構造復雜的長沙來說,幾毫米的結構變形蘊含著巨大的破壞力,足以形成裂縫、漏水、甚至坍塌。通過技術手段提前預警來避免問題發生尤為重要。

(圖片:龍四春在地鐵隧道進行監測點位布設與合格督查指導。 唐亞慧攝)
“傳統的人工監測無法做到實時監測,而單一的監測技術容易導致收集的變形信息在可靠性上大打折扣。”龍四春說,團隊憑借著多年致力于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與形變監測的研究,將水準儀、測量機器人、星載SAR、地基SAR和GNSS等技術融合在一起,打造了地鐵監測設備中的“火眼金睛”。《融合多源數據的地鐵施工一體化監測技術及應用》項目在10日召開的湖南省2019年度科技獎勵大會上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研發了地鐵施工監測一體化智能數據處理與安全預警管控平臺,創建了變形監測與病害檢測系統。”龍四春介紹,“火眼金睛”可以24小時不眨眼,還能夠實現亞毫米級精度、多尺度連續三維形變監測。監測點遍布地鐵施工的地上地下,全方位覆蓋,1毫米以下的變形都能精確捕捉,實現了數據智能自動觀測、傳輸和數據融合分析、預警。
記者了解到,項目共授權專利21項,軟件著作權13項,研究成果在中建、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與深圳、長沙、鄭州、徐州等10多個城市的地鐵及隧道施工中成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