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江蘇工業緊抓供給側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工業總量迭創新高,經濟效益持續提升,為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打下堅實基礎。
在徐工筑路地平機智能生產車間,每隔40分鐘就有一輛整機下線,現在每天生產12輛筑路地平機,只需要47個工人,而過去一天只能生產8輛,卻需要100個人,而且產品的一次合格率從5年前的95%提高到了99.9%以上。
徐工道路機械事業部筑路制造中心總監王庭柱:“地平機有上千個零部件組成,每一個零部件都有二維碼。在一個指定的時間送到一個指定的地點來進行裝配,裝配過程由我們的機械手,各種高精端設備進行質量保證。”
五年前,面臨市場萎縮的徐工集團,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再造工程機械全產業鏈,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產品中產品線最長、品類最全的制造商,產品質量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今年上半年,徐工實現營業收入521億元,同比增長48%,自營出口增長122%,利潤增長260%。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這5年,徐工還是走了一條轉型升級的道路。通過企業苦煉內功,調整結構,開發產品,開拓市場,從粗放型中低端走到了精益型中高端道路。”
這五年,江蘇不斷推進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去產能、去杠桿,調結構、促轉型,促進新舊動能轉化,工業投資尤其是技改投資一直保持在10%-26%的高增長區間,以智能制造為引領,全省累計建成省級示范智能車間388家,數字化、智能化裝備比重達83%,平均一線生產人員減少20%,成本降低22%。
五年來,江蘇工業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工業增加值迭創新高,2013年突破3萬億,2016年突破3.5萬億;占全國工業總量的七分之一。大批江蘇企業在錘煉和轉型中,大踏步走向產業高峰,帶動全省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來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工業經濟利潤躍居全國首位。
江蘇省經信委主任謝志成:“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提升,使得我們傳統產業結構,得到了比較大的調整,大力推動新興產業提速。江蘇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有2000多家企業,在細分行業在全國是領先的。通過推進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這樣使得江蘇的工業經濟攀上了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