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個簽約項目中有23個項目已開工,35個產銷對接合同均已開始履約,各縣(市)區新謀劃地企合作項目104個……隨著洛陽市地企合作工作的深入推進,地企合作空間進一步拓展,地企合作成效日益顯現。
10日召開的全市地企合作第三次會議,以“深化交流與對接合作,促進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主題。會議集中簽約項目36個,并發布了《洛陽市擬轉化科研成果及企業技術需求項目推介信息目錄》。下一步,我市將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項目協調服務,持續做好項目謀劃和對接工作,加強督導考核,促進地企雙方互動交流,在成果轉化、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1 合作簽約推動產業發展
10日的會議圍繞“科研成果轉化”集中簽約項目36個,協議總金額69.6億元。此外,收集到各縣(市)區正在謀劃的項目104個,合作方涉及15個縣(市)區政府及部門、2個產業集聚區、15個高校及科研院所、78家企業,計劃投資總金額306.3億元。
其中,16個項目現場簽約,包括洛陽華中鋁業有限公司與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簽訂總投資18.9億元的汽車輕量化關鍵零部件設計研發項目、洛陽奇瑞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簽訂總投資11億元的產品研發項目、洛陽藍思泰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科技大學簽訂總投資2億元的復合材料及硅基新材料系列產品項目等。這些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將有力助推我市相關產業和企業發展,推動我市經濟創新轉型發展。
會上,部分科研院所通過PPT推介可轉化科研成果及可提供的科研服務。
——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該所在“十二五”期間有500余項新成果實現了轉化應用。擬推廣科研成果包括鐵路橋梁減隔震支座、長效耐久涂料及涂裝技術、低風速分散式風力發電機組葉片、航空級小粒度海綿鈦等。
——中航工業光電所。該所已建或在建43個專業實驗室,成立了專門的軍轉民孵化中心。擬轉化的科研成果包括智能機器人、電源、“龍之眼”系列吊艙、民用紅外熱像儀、民用激光器測距機、醫療電子設備等。
——河南科技大學。該校擁有各類學科49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可提供的科研服務領域包括耐磨材料、高端軸承、車輛動力傳動系統、智能技術與系統等。
2 發布需求信息實現溝通對接
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是地企合作的重要目標。
10日召開的地企合作會議,專門印發了《洛陽市擬轉化科研成果及企業技術需求項目推介信息目錄》,以推動我市企業、科研院所、高校間展開富有成效的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
該目錄主要包括擬轉化成果信息和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兩部分內容。擬轉化成果信息共收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學、中科信息產業研究院等11個駐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各縣(市)區大中型企業擬轉化科研成果135項,涉及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14個產業領域。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共收錄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北方永盛摩托車有限責任公司、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等37家企業技術需求信息60項,都是目前我市企業在生產、科研過程中遇到的亟須解決的技術難題。
此次發布的擬轉化科技成果有四大特點:
一是成果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例如,中國一拖研發的LW系列無級變速拖拉機,改變了重型拖拉機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無級變速等核心技術國內空白的狀況。
二是成果已具備轉讓條件并有轉化意愿。此次發布的科技成果成熟度比較高,均處于轉化或待轉化階段。例如,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的脫油瀝青干法造粒成套技術及顆粒瀝青開發項目,試驗生產線已建成并投用。
三是成果轉化的市場前景看好。例如,洛陽特種材料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完成的碳纖維汽車零部件產業化項目,預計年產值可超20億元。
四是成果轉化的針對性較強。本次發布的轉化成果項目,主要征集符合我市“五強六新五特”現代產業體系要求的轉化成果,目的是更好地對接各縣(市)區確定的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
3 多措并舉推進地企合作
當前,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通過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對接平臺,在地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好方法。
機制新。偃師市建立了地企高層互動會商機制,通過領導上門拜訪、高層互動對接等形式,尋求合作發展機遇。澗西區先后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融合活動150余次,舉辦產學研軍融合發展座談會、“百千工程”對接會、科技特派員進企業等產學研融合專場活動50多次,成效明顯。
載體新。高新區通過“人才+項目”模式,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的引進,先后引進多個人才團隊,探索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新路。西工區依托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商務樓宇等資源優勢,建立了機器人產業研發中心、眾創空間、ITC孵化基地等院企科技合作平臺,促進技術對接和成果轉化。
政策新。新安縣設立1000萬元的科技創新獎勵資金,全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還確定了下一步我市地企合作工作重點。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完善地企高層互動會商、走訪調研、信息交流、項目推進等工作機制,打通政府與企業、央(省)企與地方企業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破解難題的綠色通道;要加強項目協調服務,通過聯審聯批、現場辦公、項目例會等形式,及時協調解決地企合作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持續搞好項目謀劃和對接,組織各縣(市)區及產業集聚區圍繞各自主導產業定位,再謀劃一批地企合作項目,確保項目有序銜接;要加強督導考核,健全考核機制,研究制定地企合作工作年度考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