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和市發改委印發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到2020年超過6000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長4.5%左右,到2020年達到7178億元。
從支出重點看,財政仍將不斷加大民生支出比重,并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建設等發展戰略。財政還將創新支出方式,以財政杠桿撬動社會投資,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經濟增速將從高速轉為中高速。《規劃》提出,將持續提升財政保障能力,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5%以上,支出年均增長4.5%左右。
相較“十二五”時期,本市財政收支增速目標均有所下調。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考慮與同期GDP增速相協調,將‘十三五’財政收入增速設定為6.5%;綜合考慮財政收入規模,保持收支平衡,將‘十三五’財政支出增速設定為4.5%。”
教育、衛生、養老、住房等,這些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兒。“十三五”期間,財政將不斷加大民生服務投入,解決好與市民利益緊密相關的現實問題,提供多樣化社會服務,更好滿足民眾需求。
《規劃》提出,將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求,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公共文化體育方面,財政除支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還將加強各區、重點新城、新建大型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全民健身方面,將重點支持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中心等。
就業領域,財政將合理安排資金,加大創業貸款政策扶持,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社保方面,將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等,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十三五”期間,財政資金將繼續支持棚戶區改造、城市危房改造等,并建立健全租金補貼保障機制,積極研究創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資機制。
“十二五”時期,本市財政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支出比重保持在35%以上。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將按照可持續、保基本原則,安排好民生支出,使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不斷提高。
除民生領域外,財政還將大力支持本市高精尖經濟結構轉型、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發展戰略。
如何用好財政資金,使其發揮更好效用,這就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規劃》還指出,“十三五”期間,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運管,以提高供給能力和效率。重點在軌道交通、停車設施、垃圾污水處理、能源、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養老等領域推廣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合作模式(即PPP模式)。截至5月底,本市納入財政部PPP管理系統項目已達89個,總投資額達2487.3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