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作為一份首都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務實性的文件,從7方面共36項具體措施對北京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行了明確要求,其中涵蓋了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多個方面。本刊對該《意見》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總結出揭示北京未來城市規劃建設發展趨勢的13個關鍵點,以期為行業企業把握未來建設機遇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點一:
2016年完成城市總體規劃
編制工作
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出發,突出國際一流、文化傳承、破解難題、改革創新等重點問題,強化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明確到2030年城市發展的基本框架,并遠景展望到2050年。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型首都圈,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嚴格執行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批的法定程序,堅持開門編制規劃,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2016年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關鍵點二:
構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
“統一坐標系”
實現總體規劃層面的“多規合一”。2016年完成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兩圖合一,實現城市規劃向城鄉規劃轉變。
推進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多規合一”。將街區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的基本單元,逐步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共空間等專項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相融合,實現多規劃在街區層面要求銜接、內容統一、管理協調,構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統一坐標系”。基本實現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未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區域,不得進行建設。
關鍵點三:
強化“兩線三區”全域空間管控
劃定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將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確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久框架。制定差異化的“三區”管控政策,生態紅線區強化生態底線管理,探索建立生態用地儲備制度;集中建設區嚴格落實建設邊界,優化功能結構,集約高效發展;限制建設區實現“減地增綠”,推動集體建設用地騰退集中。加強全市空間管控目標任務分解,區政府落實屬地空間管控責任,編制年度實施方案。
關鍵點四:
貫徹建筑設計新八字方針
編制城市設計導則,強化自然山水特征,突出首都歷史文化特色,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對重點區域的城市空間形態、景觀視廊、公共空間、建筑高度和風貌等進行全面控制和引導建立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全掛鉤的工作體制,將城市設計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實現城市設計全覆蓋。
加強建筑設計管理。全面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建筑設計必須符合城市設計要求。完善建筑設計決策評估機制,倡導開展建筑評論,強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管理,開展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評估。進一步培育和規范建筑設計市場,著力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一流建筑師隊伍,建立責任規劃師和責任建筑師制度。
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依法逐步打開有條件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充分挖掘城市邊角地、畸零地及閑置空間,不斷提高公共空間覆蓋度。通過銜接大型設施、建設城市綠道、優化濱水空間、打通步行道、“拆墻見綠”等多種有效手段,構建便捷可達、多層級、成網絡的公共空間體系。建立公共空間從規劃設計到建設施工、從管理維護到共建共享的有效銜接機制等。
關鍵點五:
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構建全面保護格局。恢復“一軸一線”魅力景觀,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加快實施故宮、天壇、鐘鼓樓等地區傳統風貌保護,推進玉河南段、前門月亮灣地區護城河等歷史河湖景觀恢復,推動文物和保護院落騰退、修繕與合理利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提升,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四合院及胡同肌理。推進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保護利用,加強“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利用,編制實施長城文化帶、西山文化帶和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規劃。開展古文化遺址、傳統村落、工業遺產及優秀近現代建筑等保護利用工作。
完善全面保護機制。劃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界限,完善傳統風貌保護技術準則,嚴控保護范圍內開發建設。完善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標準規范,促進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和環境更加協調優美。統籌功能調整、人口疏解、風貌保護與民生改善,探索多方參與、多方負責、多方受益的老城保護利用模式。
關鍵點六:
到2020年北京市建筑節能水平
達到國際同緯度地區的先進水平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不斷提高設計標準,居住建筑啟動實施第五步80%節能設計標準,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定期制定發布綠色建筑適用技術推廣目錄,鼓勵發展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建設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大力實施建筑節能改造工程,推進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全面完成城鎮非節能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加強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優化調整供熱計量收費政策,對超限額的單位實行差別化電價并限期實施節能改造。引導更多主體自主節能,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合同節能、用能托管等機制,推廣建筑能效標識認證。到2020年本市建筑節能水平達到國際同緯度地區的先進水平。
關鍵點七:
到202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
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
推廣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動新建建筑裝配式建造,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資的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裝配式建造,不斷提高商品房開發項目裝配式建造比例,積極發展鋼結構建筑,推行結構裝修一體化成品交房,到202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完善裝配式建筑建設管理體系,完善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生產、造價、設計、招標、施工、驗收等管理制度,推行設計、采購和施工一體化總承包建造方式。
關鍵點八:
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
面積實現70%的降雨
就地消納和利用
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技術規范引導。編制本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和技術導則,配套制定規劃、建筑、園林、水務、交通等相關行業標準規范。
提高城市雨水就地消納水平。大力減少城市硬覆蓋地面,嚴格控制各類新建項目硬質鋪裝比重,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加大透水建材鋪裝力度。結合老舊小區和公共綠地改造,建設一批雨水花園和下沉式綠地。通過道路和綠地的協同設計,加強超標準降雨的疏導和滯蓄。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關鍵點九:
采用特許經營方式引入社會主體
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統籌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完善建設管理體系。城市管理主管部門是地下綜合管廊的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償使用原則,建立健全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制度,采用特許經營方式引入社會主體。各類管線原則上必須入廊;如受管廊空間限制,電力、電信管線必須入廊,給水、再生水、燃氣和供熱管線優先入廊,雨水、污水管線結合建設路段地形及管道銜接關系選擇性入廊。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且已在管廊中預留管線位置的,不再另行安排管線選址。
分類推進管廊建設。加強重點新建區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近期重點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區域建設試點。因地制宜穩妥推進城市核心區管線改造,著重開展纜線型管廊建設試點。搭建管廊信息管理平臺,實施管網智能監測。
關鍵點十:
加快建設環繞京城的特色小城鎮
統籌編制規劃實施方案。統籌建設任務與用地資源,綜合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共空間等專項規劃,實現一張藍圖對鎮域的全覆蓋。依托傳統村落的村莊肌理,結合山水林田湖的自然風光,融合村落文化和現代元素,塑造差異化的特色風貌。推行鎮域整體開發。推行重點小城鎮建設帶方案整體招標模式。
關鍵點十一:
加強建筑質量安全管理
健全終身責任追究體系。強化政府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質量監管,完善《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條例》配套管理規定,推行銀行工程保函和工程質量責任保險制度。強化建設單位在工程質量方面的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度,加大對個人違法違規行為的追責力度。
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細化明確工程承發包違法行為的認定標準,堅決查處肢解發包、轉包、違法分包等行為,嚴格執行相關處罰規定。及時向社會公開嚴重違法違規企業和人員名單,提高工程招標評標制度中信用評價的權重。
全面排查老舊建筑安全隱患。加快實施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鎮危房改造。
關鍵點十二:
自2017年起,對建筑規模
5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區
推行聯合驗收
制定聯合驗收管理辦法。自2017年起,對建筑規模5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區推行聯合驗收。強化驗收管理的綜合協同。由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牽頭組織實施聯合驗收,相對集中開展專項驗收、質量驗收和綜合開發驗收,綜合審查建設項目整體交付使用條件等。
關鍵點十三:
集中力量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
高起點規劃發展藍圖。統籌好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與通州全區域的規劃建設,統籌好北京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北京東部地區以及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的協調發展,2016年底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以及通州區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
高標準提升水環境。構建“三網、四帶、多水面、多濕地”的水環境格局,到2020年下沉式綠地率達到50%,透水鋪裝率達到70%以上,新建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5%。構建一流的現代化城市交通網絡。到2020年城市路網密度達到9公里/平方公里。
提煉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營造行政辦公群的空間氛圍。提高綠色建筑比例,率先創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全部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水平,其中重要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的比例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