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們共對國產剪刃在高性能硅鋼重卷機組圓盤剪應用、冷軋硅鋼廠精整機組備件國產化等28個國產化項目立項,年創效益達到634萬元”。5月17日,鞍鋼股份有限公司設備部相關負責人這樣告訴筆者。據悉,鞍鋼股份公司每年13億元左右的備件采購資金中,用于采購國產備件的超過10億元,常規備件基本實現國產化。
為努力改變我國冶金重大裝備、備件始終依靠進口的局面,鞍鋼在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速自有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國內裝備、備件制造企業強強聯手,共同攻關,擴大了國產化裝備的比重。
重大成套設備輸出改寫歷史
在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該公司充分利用國產裝備報價較低、交貨期短、人員與技術交流方便等優勢,與一重、二重、太重、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等大型冶金裝備制造企業聯合研制相關裝備。他們先后實施平爐改轉爐工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開發建設了4號轉爐,然后將4號轉爐相繼“克隆”完善,建成多座現代化轉爐;消化1號板坯連鑄機技術,自行設計開發多條連鑄生產線,工藝和軟件編程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消化吸收2150毫米、1780毫米熱軋生產線的技術成果,自主開發1700毫米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工藝(ASP),其中1780毫米熱連軋生產線85%的設備由國內生產,1700毫米熱連軋生產線全線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9.5%;立足國內技術資源整合集成的冷軋2號生產線,軋機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以上。此外,鞍鋼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工藝全套輸出濟鋼,改寫了我國冶金重大成套裝備長期依靠國外進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