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的鋼材、70%的裝備將采用國產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日前在西氣東輸三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以下簡稱西三線)開工儀式上的表態,讓國內裝備企業看到了希望,在西氣東輸工程建設的“第三程”,國內裝備企業有望全面參與項目建設。
長期以來,國內重大工程項目過于重視業績門檻,這讓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之路走得相當艱難。記者采訪了解到,“練兵”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以下簡稱西二線)后,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哈爾濱電機廠交直流電機有限公司等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在關鍵技術設備攻關及國產化方面打下良好基礎。這次或許機會真的來了。
目前,在西北能源大通道規劃中,中國已經建成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兩條管道,設計輸氣能力達到470億立方米。由于自身和市場的因素影響,在西一線和西二線的工程建設中,國內裝備企業參與有限。
總投資1250億元的西三線工程,由于對閥門、儀器儀表和自動化等相關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對于國內裝備企業而言,無疑是塊香氣誘人的“大蛋糕”。
中石油相關負責人介紹,西三線工程建設優先采用國產設備和材料,作為大功率壓縮機、大口徑閥門等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的依托工程,將帶動我國鋼鐵、裝備、機械、電子、冶金等相關行業發展。
該負責人介紹,西三線工程首次在新建長輸天然氣管道上大規模應用國產化電驅、燃驅壓縮機組和大口徑干線截斷球閥。為打破長期以來國外公司對中國長輸天然氣管道關鍵設備的壟斷,支持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統一組織下,中石油將在西三線建設中大規模推廣應用國產20兆瓦級電驅、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和48英寸900磅級大口徑干線截斷球閥。
據悉,為進一步提高管道建設水平,西三線工程首次推廣應用新技術。在西氣東輸三線開展600公里機械噴涂液體聚氨酯補口和400公里中頻加熱輔助熱收縮帶安裝工業規模應用,50公里BK-1型機械化補口工作站試驗。與傳統手工烘烤熱收縮套補口技術相比,新技術將有效保證補口防腐層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填補我國管道建設在這一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