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礦建機電安裝處祁南煤礦箕斗井主井井架吊裝現場
“立錐之地”上演百米滑移
在不到3000平方米的“立錐之地”上,起吊高74.7米、重1100噸的特大型井架,對國內很多礦山安裝隊伍來說,這無異于天方夜譚。
然而,經過40天的努力,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變成了現實。
幾易其稿的施工方案
祁南煤礦箕斗井是淮北礦業集團“十二五”期間重點工程。主井井架采用四柱式鋼制結構,箱體最大截面長2.4米,寬1.6米,其中主斜架重520噸,創下國內之最。
總工程師黃慶宏說:“特大型井架吊裝一直使用套裝法和大翻轉井架吊裝工藝,但是施工場地四周都是鉆機,井架吊裝過程中極有可能和旁邊的鉆機相碰。”
如此環境,對特大型井架吊裝而言,可謂“苛刻”。中煤礦建機電安裝工程處表達了將鉆機移到一邊暫停施工的建議,但是礦方沒有采納這一意見。
這無疑給中煤礦建機電安裝工程處出了道難題。壓力和責任讓他們只能另辟蹊徑,更改井架吊裝施工方案。艱難決策之際,技術部部長廖鴻志首先想到了滑移提升法。作為最傳統的井架吊裝方案,滑移提升法具有受場地限制小、井架箱體組裝方便等多重優點。
“滑移提升法雖然是成熟的吊裝工法,但是沒有應用到千噸級井架吊裝的先例。”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抱桿的受力點稍有偏差,都會使整個吊裝過程戛然而止。”
作為井架吊裝世界紀錄的保持者,中煤礦建機電安裝工程處的職工天生就有一股“敢為天下先”的氣魄,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幾易其稿,最終采用了滑移法施工方案,開始了井架的現場組對、焊接。
激情飛揚的突擊隊員
一支充滿朝氣、生龍活虎的青年突擊隊活躍在施工現場,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憑借著青年人特有的闖勁和沖勁,哪里有困難,他們就出現在哪里;哪里有臟活、重活,他們就出現在哪里。
施放2根重14噸、1300多米長的攬風鋼絲繩,當時已到下午4時多,如果不能及時把這2根鋼絲繩施放完,就可能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青年突擊隊得知情況后,經過簡單的動員,隊員們便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累了,隊員們就換把手;熱了,隊員們就脫下沉重的棉衣。在整齊的口號下,他們順利穿越鉆塔、穩車、架設電纜等障礙,僅用一個多小時就圓滿完成了平時需要一天的工作量。
看著這群青年突擊隊員,其他施工單位職工流露出了驚訝的眼神,若有所思地說:“這種工作干勁,很久都沒有看到了。”
在施工過程中,新參加工作不久的突擊隊員更是把這次井架施工當成一次鍛煉機會,堅持干中學,學中干。老焊工焊接箱體,他們就拿起面罩在旁邊觀察;老起重工穿鋼絲繩,他們就拿著棉線練習。
不僅如此,青年突擊隊還在現場舉辦了2次業務技能交流會,提出了2項合理化建議,青年職工的業務技能得到了較大提高。
精湛高超的吊裝工藝
為了加快施工進度,春節剛一過,項目部職工就發揚“嚴、細、勤、實、快”的工作作風,迅速投入到了緊張的施工當中。
在井架豎立儀式上,祁南煤礦送來了豬和羊,并為職工發放了毛巾、肥皂等物品,對機電安裝工程處的技術實力和施工效率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機電安裝工程處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施工隊伍。
當主、副斜架成功合龍的那一刻,自豪感、成就感洋溢在每位參與施工的職工臉上。“這個井架我參與了”,“這道焊縫是我打磨的”,“這個地描是我挖的”……
大家爭相在井架前合影留言,見證共同創造的井架吊裝“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