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5年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600元增長到26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7000元增長到12700元,增幅雙雙突破80%,常州高新區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疾步快行。
率先發展:常州高新區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億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長 25%,對全市的貢獻份額從12%提高至1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4750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億元,年均增長28%,對全市的貢獻份額從 17%提高到20%。建設專題園區,培育產業集群,5年完成工業投入945億元,強力推進了中石油、國家電網、正大能源等一批重大項目,培育了天合光能、華潤包裝、千紅制藥等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了“兩主(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四新(光伏、創意、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兩特(汽摩配、工具)”的產業發展格局。2010年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是2005年的3.4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18家,實現利稅超億元企業達17家,天合光能成為我市首家銷售超百億元的創新型企業。在工業發展壯大的同時,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萬頃良田”工程有效推進,商貿、旅游、物流、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加快,5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45億元,年均增長25.8%,有力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結構優化。在全省開發區綜合排名中,常州高新區從第8位躍升到第5 位。
開放創新:整合產業規劃和城市規劃,高標準建設專題園區。深化新北工業園發展規劃,與春江鎮發展結合形成20平方公里的濱江化工新材料區;整合軟件園、恐龍園規劃,形成8平方公里的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功能區;拓展天合光伏產業園功能,與龍虎塘街區發展結合形成11.2平方公里的天合太陽城功能區;結合高速鐵路站區發展,規劃建設10.8平方公里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延伸黃河西路機電裝備產業帶,規劃建設 12.9平方公里的新能源車輛產業園。孟河鎮成為“中國汽摩配名鎮”,西夏墅鎮成為“中國工具名鎮”,實現集約連片開發和產業集聚發展。推進產業鏈招商,5年累計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53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2.3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286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出口總額分別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累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56家,總投資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62個,其中超億美元項目18個,總投資12億美元的泰國正大能源項目成功簽約。全面啟動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推進創新載體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5年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82家,獲得授權專利5166件,其中發明專利282件。 注重科技資源集聚配置,5年累計引進領軍型創新人才122名,簽訂產學研協議323項,建成了以創業中心綜合孵化器為龍頭,創意、生物醫藥等9家專業孵化器為骨干的孵化器網絡,成功建立全國首家鄉鎮街道創辦的國家級孵化器。全力推進企業上市,天合光能、康輝醫療、千紅制藥、星宇車燈、維爾利環保等5家企業成功上市。
城市建設:拉開城區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設重點從工業園區開發向城市綜合功能開發轉變。規劃引領作用增強,形成70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規劃,確立了“一城三區多園”的城市空間布局,推進了飛龍宜居功能區、高鐵場站功能區規劃。功能配套完善,京滬高鐵、常泰高速、機場改擴建和錄安洲開發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面完成,城區路、水、電、氣等配套基本完善。體育中心、展覽中心、大劇院等公共設施落地投運,萬達、月星、豐臣等一批商業綜合體開工建設,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區空間大幅拓展,5年累計開工各類建設項目面積達2300萬平方米,竣工1600 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0平方公里,實現產城融合發展,與中心城區連成有機整體。規范有序推進拆遷騰地和安置房建設,5年累計拆遷房屋面積656萬平方米,建成百草園、百馨園等16個安置小區,總面積450萬平方米,累計安置18925戶、居民56775人,確保園區開發與城市建設的順利推進,實現城市環境與居住條件同步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優化,5年新增綠化面積1800公頃,新北中心公園、飛龍運動休閑公園建成免費開放;推進沿江片區等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搬遷了一批化工污染企業;推進新農村建設,6個鎮全部通過國家環境優美鎮考核驗收。
民本民生: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新農保等為主要內容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保障體系基本完善。籌措數十億資金,將全區17萬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保障體系,低保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加快城鄉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進一批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幼兒園、中小學、衛生院等硬件設施、服務質量顯著提升。積極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加強職業培訓,增強就業技能,5年累計培訓農民2.62萬人次,新增就業6.2萬人。堅持為民辦實事,成功實施菜市場改造、老小區整治、鎮村道路及農橋改造、村村通公交等項目,城鄉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生活更加便利。積極推動“平安新北”、“法治新北”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社會環境和諧安定。扎實開展文明城區創建,開辦“道德講堂”,社會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質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