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傳統的汽車起重機生產和消費國家,在全世界(不含中國和前蘇聯國家)汽車起重機銷量不足7%、只有500臺左右的2003年,中國汽車起重機的年銷售量突破10000臺,成為世界輪式起重機生產數量的大國。國外四大輪式起重機的生產商中,利勃海爾、德馬格只生產全地面起重機,格魯夫和多田野以生產越野輪胎起重機和全地面起重機為主。和中國企業合資后,他們拿什么產品來開發中國市場?
多田野從長遠觀點來看,準備把中國作為其汽車起重機的生產基地,而德國和日本則作為其全地面起重機和越野輪胎起重機的生產基地。但它的軟肋是底盤,因為它本身沒有開發和生產汽車起重機底盤的技術和經驗。雖然它買進了日產的底盤技術,但要生產出全系列適合中國市場的底盤,還需要幾年時間。
合資會不會帶來全地面起重機呢?答案是不可能。首先,全地面起重機的市場還沒有達到在中國生產的經濟批量。在總產量3000臺左右且全球化采購和生產的環境下,不可能在兩個地方生產同一型號的產品。雖然德國每年要向美國出口200多臺全地面起重機,但那個廠家也沒有計劃在美國設廠生產。
其次,全地面起重機和一般汽車產品不同,它的配套,特別是傳動系不可能同時引進過來。比如動力換檔變速箱,目前的三家足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包括中國將來大噸位產品的發展。橢圓形吊臂具有重量輕和剛度大的特點的,但因其加工制造難度使所有廠家均把它交給專業廠家生產。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是今后的趨勢,這也是最經濟的生產方式。主機廠的優勢在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已經不是它的特長了。在中國生產全地面起重機,對外資來說,等于又成立了一個裝配廠,眾多的配套件仍然需要進口,這顯然是不經濟的。世界四大全地面起重機生產廠家全部集中在德國,就是因為離不開它優越的配套環境。
第三,50:50的合資能否引進先進技術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全地面起重機是一個企業幾十年技術和經驗的積淀,只有50%的股份就拿出技術,恐怕不那么容易。這也是那兩家已經合資的企業要保留那個權利的潛臺詞。
全地面起重機不是現在才遇到的問題,早在上一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的企業就以技術引進的方式引進了該項技術,雖然沒有開發出這個市場,但也不能否認它對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