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立項到下線僅用十個月,便推出第一臺70噸汽車起重機;一個月后,再度推出160噸履帶式起重機———這些看似普通的產品的推出,對于站在行業前列的起重機企業來說也許不算什么驚喜,但對于一家凈資產只有4000多萬元,根本不具備研發生產50噸以上起重機的民營企業來講,兩年前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這家企業原名叫蚌埠振沖安利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沖安利),前身是曾經顯赫一時的蚌埠起重機廠。現如今,它的名字叫安徽柳工起重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柳工)。
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將同比翻番,近期將整體搬遷到能滿足未來三年生產需要的年產5000臺以上產品的新廠房———在并購僅一年多的時間內,除卻在產品方面取得的成績,安徽柳工在企業發展方面交出的答卷也可謂沉甸甸。
安徽柳工的發展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成功的企業并購案例。
差距之下談并購
“并購,是柳工的戰略重點。”柳工董事長王曉華這樣闡述企業的發展戰略。早在幾年前,柳工就已經吹響了進軍起重機行業的號角。然而,振沖安利的底子實在太薄了,任何到過振沖安利的業內人士,都無法想象柳工人怎么會把它與自己未來的主導產業聯系到一起。
該企業的前身蚌埠起重機廠成立于1951年,是原國家機械部生產汽車起重機的主要廠家之一,后改制為全資民營公司。主要生產8~35噸七個系列20余種型號的全液壓汽車起重機,月最大產能100余臺,2008年銷售收入2.5億元。并購前其凈資產只有4000多萬元,且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已較陳舊,不具備研發和生產50噸以上的較大噸位起重機的產品能力。
并購之前,該企業的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和企業各方面管理相與柳工差距巨大。比如:設計人員仍然用的是畫圖板進行產品設計;車間生產沒有完整的工藝加工圖;管理人員除財務外基本不用計算機,更談不上聯網;其起重機產品配套用的仍然是國家標準已不允許銷售的國二系列汽車底盤……
資本運作是柳工實施“十一五”發展戰略的五大戰略舉措之一。近年來,正是這一戰略舉措為柳工帶來了可喜的成果,柳工的壓路機和叉車產品就是通過并購方式發展起來的,這些產品都已經在行業內初露鋒芒。正因為之前這些出色的并購案例,柳工對并購振沖安利也充滿信心。
安徽柳工不僅在并購當年就迅速完成了原有起重機產品從設計、生產工藝、制造流程等影響產品質量的全方位改進,還順利實現了其排放標準從國二到國三的轉換,使起重機產品更符合環保發展的需求,打開了柳工起重機進入銷售市場的大門;而且針對原來產品質量差、利潤低、結構不合理的弱點加大技改投入,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舍棄了一些小噸位、利潤率低的產品,集中優勢力量開發市場占有率大的中噸位以上產品,并實現了當年開發,當年生產、銷售,當年贏利;同時,柳工產品品牌切換圓滿結束,產品面貌煥然一新,得到用戶廣泛認可;2009年柳工起重機市場占有率也由行業第五位提升到第三位。
以成熟理念整合并購
并購是企業快速切入新產業鏈或迅速擴大已有產業規模的捷徑,但在行業內,并購成功的案例大約只占三成。如何規避風險,確保企業迅速整合并購目標,柳工有著自己一套成熟的并購理念。
首先,利用柳工核心能力,快速提高被并購企業研發、制造、營銷能力。從2008年3月至今,柳工利用總部強有力的管理和技術平臺,全方位對安徽柳工進行了資源的共享和輸出。一、注入先進管理,通過對安徽柳工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從管理模式、優化生產流程、日常運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優化。二、重塑產品線。振沖安利公司原有產品定位在國內中低檔水平上。安徽柳工成立以后,總部研究院無條件給予技術輸入和技術支持,并與安徽柳工研究所一起確定了新產品發展規劃,使產品從“傻、小、笨、粗”轉變為“大、專、巧、美”。三、完善銷售渠道。面對已經成熟的起重機市場,企業高層從團隊管理、市場維護等多方面進行了細致、全面的分析拓展,主動出擊,積極開發市場。
其次,是“四滿意”原則,即讓股東、員工、當地政府、柳工四方都滿意。安徽柳工扎扎實實的成長,是這四方的共同心愿。柳工進入后,安徽省政府、蚌阜市政府都給予了極大地關心和支持,這也是安徽柳工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新公司實現順利過渡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安徽柳工成立半年多時,柳工企業文化管理團隊對其員工進行民意調查結果表明,超過92%的員工愿意與安徽柳工共同成長,高達89%的員工對柳工的發展充滿信心。以人為本,是柳工核心價值觀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基層員工的意愿最能說明柳工此次并購是成功的。
再其次,是行業健康發展原則。柳工進軍起重機行業并非單純成為該行業的參與者,更多的是為了從技術、營銷模式等方面引領行業發展,而非盲目的低成本擴張。比如,安徽柳工研發的QY70噸汽車起重機,中長臂、大幅度起重能力和起升高度位于國內領先地位;副臂有兩種可變安裝角,增大了作業范圍和作業高度。回轉系統更是國內首家在該噸位級上采用閉式系統。這使回轉系統具有很好的平穩性、緩沖性及“斜坡臨界點”的鎖止性。
柳工所期望的并非僅僅是單個企業的崛起,更是整個行業的發展,以及“中國制造”能夠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抗衡的良好前景。目前,新工廠即將竣工,安徽柳工已完全融入柳工大家庭,成為柳工實現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環。安徽柳工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