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粗鋼產量達到5億噸,國內表觀消費量4.53億噸,直接出口折合粗鋼6000萬噸,生產能力超過生產量1.6億噸,超過國內消費量2億噸。按照歐美國家將產能利用率明顯低于79%—83%作為產能過剩的標準,我國鋼鐵行業在2008年就已經出現產能過剩。
進入2009年以來,隨著國家“擴內需,保增長”政策措施的落實,鋼鐵行業運行形勢持續好轉。2009年2月開始,粗鋼產量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同時產銷率開始出現復蘇,庫存也在下降。到2009年5月,產銷率恢復到正常水平,國內89家大中型鋼廠自2008年10月虧損以來首次盈利。根據新增產能及淘汰落后產能的情況,估計2009年粗鋼產能大致與去年底的6.6億噸持平,最高不超過7億噸。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6月份粗鋼產量達到4943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近6%,折算成日產量為164.8萬噸。按6.6億噸年產能計算,產能利用率已恢復到90%以上,即使按照7億噸年產能計算,產能利用率也已超過85%。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產能過剩已經開始緩解。
雖然6月份鋼鐵行業總體形勢向好,但鋼鐵行業內部卻存在明顯的結構性過剩,主要表現為高端產能過剩,低端產能相對不足。由于一段時期內市場緊俏加之產業政策的鼓勵,我國高附加值的鋼鐵品種如不銹鋼、寬厚板、熱軋和冷軋薄板等的產能擴張很快。近幾年我國每年新增粗鋼能力5000萬噸左右,其中90%的對應品種為板材。以冷軋板材為例,2001年至2007年,我國各類冷軋機組(包括冷軋機和冷軋帶鋼軋機)的產能由1300萬噸升至5000萬噸,2008年底更是達到7500萬噸,遠遠快于同期我國全部鋼材產能的增速。
但是進入2009年以來,板、線材的市場需求明顯分化。對建材尤其是螺紋鋼和線材產品的需求快速上升,建筑鋼材特別是鐵路建設所需的鋼軌產量已達歷史新高,企業已出現超負荷生產現象,而熱軋板卷、中板等板材品種市場呈現明顯的供大于求狀況。反映在企業的生產上,轉型為主產板材的大型鋼鐵企業大都在減產,而以生產線材為主的中小鋼鐵企業卻在加速馬力生產,大多建筑鋼材生產企業甚至連要關閉或已關閉的產能都重新開動起來。今年以來排在增產前50名的絕大部分是500萬噸以下的中小民營鋼鐵企業,寶鋼、武鋼、鞍鋼等大企業都在限產,比例大致在20%左右。此外,我國鋼鐵行業的結構性過剩還反映在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產能的數量依然非常可觀。2008年底,不符合產業準入標準的煉鐵產能1.6億噸左右、煉鋼產能1.9億噸左右,相當部分是近幾年盲目投資違規建成的。
今后幾年鋼鐵行業需求與產能過剩情況的判斷
我國鋼鐵消費尚未達到飽和點。從發達國家經驗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工業化基本完成、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的時候,鋼材消費將達到飽和點。鋼材消費達到飽和點所需要的三個基本條件我國一個也沒有達到,因此未來我國鋼鐵消費仍將保持增長趨勢。但是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第一,鋼鐵需求增長速度將放緩。從鋼鐵消費強度變化的一般規律看,工業化初中期即人均GDP1000美元—2000美元階段,鋼鐵消費強度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工業化中后期即人均GDP2000美元—4000美元階段,鋼材消費強度將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后,鋼材消費強度將持續下降。雖然我國目前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是近年來單位GDP消費的粗鋼量已經出現了逐年走低的態勢。我國億元GDP耗鋼量2003年為1906 噸,2006年為1832噸,2007年為1761噸,2008年又下降至1506噸。隨著鋼鐵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礦石、水、能源和環保壓力不斷加大,以及國家大力推進增長方式轉變,未來我國鋼材消費強度還將繼續降低,鋼鐵需求的增速也將逐步下降。
第二,今后幾年鋼鐵行業仍將面臨較大的產能過剩壓力。從鋼鐵供給的角度看,未來幾年首鋼曹妃甸基地、寶鋼湛江基地、武鋼防城港基地、鞍本鋼鐵鲅魚圈基地以及黃驊、京唐、日照、南沙等地的大型鋼鐵基地將建成投產,鋼鐵產能將會有較大的增長。而從需求的角度看,當前的需求恢復主要是靠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的,但這種依靠財政投資擴大的需求是很難持續的。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將在2010年結束,基礎設施投資屆時將大幅度減少,并且2008—2010年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還會對未來的投資形成巨大的擠出效應,使未來基礎設施投資低于正常水平。因此,鋼鐵行業2009年5、6月份以來的繁榮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隨著鋼鐵產能繼續擴張、鋼鐵需求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降,未來鋼鐵行業仍然面臨較大的產能過剩壓力。
第三,鋼鐵行業的結構性產能過??赡軙霈F新的變化。2009年以來出現的線材供應緊張主要是由國家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的,由于未來我國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可能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因此隨著這一輪國家大規?;A設施投資的結束,線材的需求會有所降低,并將面臨巨大的產能過剩壓力。另一方面,板材、型材等高檔產品需求將向好的方向發展。對板材、型材需求較大的主要是汽車、家電、船舶、鋼結構等行業,未來幾年這些行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首先,我國人均GDP水平已經達到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時期,汽車產業將保持較快增長;第二,發達國家鋼結構建筑的比重多在20%以上,而我國目前鋼結構建筑的比例不到萬分之一,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第三,汽車、船舶、集裝箱、家電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且競爭力持續提高的產業,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的恢復,上述產品的出口將會進一步增長,從而帶動鋼鐵間接出口的增長。
解決我國鋼鐵行業供求矛盾的對策建議
第一,保持鋼鐵產能適度增長。隨著城市化的繼續推進,機械裝備、汽車等主要耗鋼行業的快速增長,我國鋼鐵的表觀需求量還會進一步增長。因此,鋼鐵行業產能應保持適度增長以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既要防止投資的過快增長、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又避免因為對新增投資的過度限制而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但是國家的產業政策應該吸取2008年底以來出現結構性過剩的教訓,在具體的產品結構投向上給企業投資決策以更大的空間。
第二,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淘汰落后產能既是優化鋼鐵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又是抑制產能過剩的主要舉措。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中央政府雖然提出鋼鐵行業的準入標準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目標,但是地方政府出于當地的增長和稅收考慮,往往采取變通做法保留這些落后產能。今后一方面要加大對地方政府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情況的檢查力度,另一方面要對落后產能企業實行嚴格的差別電價、水價政策,使其在經濟上無利可圖,迫使其主動退出。另外,淘汰落后產能應該更多以環保指標和能耗、水耗指標作為標準。因為目前以設備規模作為準入標準的做法,往往促使企業采取簡單擴充設備規模和產能的應對辦法,不但不能減少落后產能,反而導致落后產能的增加。
第三,促進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我國大型鋼鐵企業的整體裝備水平雖然與國外先進水平接近,但是在自主創新能力、工藝水平、質量控制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這就造成一方面大型鋼鐵企業板材產品的高度同質競爭以及鋼鐵行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我國每年還需要進口700萬噸左右的關鍵品種鋼材以滿足國內需要。因此,要鼓勵和扶持大型鋼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創新能力,不斷開發新型產品以實現差異化競爭。
第四,繼續擴大國內外需求。雖然2008年底鋼鐵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已大為緩解,但是未來兩年還有大量投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市場需求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保持鋼鐵行業的供求平衡狀態,一方面要繼續落實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通過國內經濟的回暖帶動鋼鐵內需的增長。同時,國家投資重點工程的鋼材采購要向大型鋼鐵企業傾斜,提高大型鋼鐵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鋼鐵的出口形勢仍然十分嚴峻,2009年上半年鋼材出口量累計下降65.45%,因此仍然要保持當前較高的出口退稅率和較低的出口關稅,促進鋼材出口的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