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步履維艱卻擁有深厚科研背景的國家級研究院,
一張張凝聚智慧與汗水卻難以體現真正價值的藍圖,
這些令人詫異的場景在90年代并不鮮見。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一個國家唯一的專業對口研究院在中聯重科創業之前,竟然也是靠賣圖紙為主業的。
曾經被戲稱為"捧著金飯碗乞討"的科研院所為什么會在手握眾多科研成果的同時又如此狼狽呢?
究其原因,一是體制、二是渠道。
時值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不久,1992年的中國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高潮,全國建設領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借著這股東風、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振興的責任,詹純新董事長和幾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開始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遠征。

原長沙建機院院長陳潤余(左)、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中)

一把榔頭,一把鉗子,一把起子--制造第一臺中聯泵的車間場景。
伴隨著市場的全面鋪開和產品的熱銷,新品的不穩定性也逐漸暴露了出來,面對如火如荼的銷售,詹純新董事長做出一個了徹底改變企業命運的重大決策:
"停止生產,重新設計!"
正是這個在當時讓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令中聯的混凝土泵得到了本質上的提升,并由此奠定了日后國外品牌幾乎被以中聯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擠出中國市場的局面。
企業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上市融資是突破資金瓶頸的最佳渠道。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體味過了多少艱辛歷程,2000年10月12日,中聯重科5000萬股A股終于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

2000年10月12日,中聯重科5000萬股A股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
成功上市后的中聯,不但秉承了"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的企業文化理念,更傳承了國家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技術優勢,在內源式發展與外延式開拓并重的前提下,先后完成了90多項國家"九五"、"十五"、"863"等國家重大裝備開發。在技術與創新上不斷尋求突破的中聯,用科研興邦與產業報國的雄心構筑起通向市場的金色大道。
從2001年收購英國保路捷、以及后來的湖南機床廠、浦沅集團,再到近期的陜西新黃工、湖南車橋廠、華泰重工,乃至意大利CIFA,中聯重科通過一系列的并購不斷的壯大自己。多元化擴張之路使中聯重科的主營業務從剛上市時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逐步拓展到今天能夠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3大類別、28個系列,45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成為了全球產品鏈最齊備的工程機械企業。正如詹純新董事長所說:"并購是中聯的翅膀"。借助并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這頭雄獅注定將震撼人心。
企業能量的"聚變"到"裂變"必然通過資本運作來詮釋。在長沙這一中國裝備工業之都,每個企業都以自己的方式奔向未來。詹純新董事長曾說過,"當創新成為一種習慣,無論從何處出發,世界始終是中國人的目的地!"
2009年初,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在工商部門正式注銷。從50萬的起步資金到年營業額突破260億、由寥寥八個人到兩萬人的隊伍,十七年的完美蛻變,一個國家傳統的研究院徹底成為了一個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國際化上市公司。
五十年歷史積淀,十七年品牌創樹,中聯重科的一舉一動,無不是用思想在奠定文化和品行,并深深影響著企業能力的提升。十七年的奮進勃發,更是砥礪心智、邁向卓越的歷練過程。這環環相扣的企業發展之路,如實見證了中聯重科的品牌發展歷程。中聯品牌始終如一地集成了每個員工身上誠信、責任、執著、堅毅、創新、務實的思想,努力構筑著企業全球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