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將加速海外建廠,但我們更看重收購外資研發機構,技術創新才是重中之重。”7月28日,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在北京公開表示,徐工正在積極物色海外收購目標。
徐工并不是一個特例,據筆者調查獲悉,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去海外投資辦廠成為中國企業擴張的一種新選擇,國內工程機械三巨頭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正在加速海外擴張。
“海外建廠也是一種擴張方式,但如果不以提高技術為核心,純粹的擴建工廠將增加運營成本。”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對此表示。
擴張路徑對比
此前據巴西媒體7月9日報道,徐工集團計劃在巴西東北部設立一家組裝廠和一個銷售中心。據了解,徐工集團將與巴西EXITO公司結盟為戰略合作伙伴。EXITO公司合伙人阿茲維多透露,徐工重型建筑設備平均每年在巴西的銷量將達到240套。最新進展表明,徐工集團已獲得巴西伯南布哥州有關方面許可,預計今年內落戶該州內的一個工業園。
“根據計劃,未來幾年徐工將增加20個海外經銷商和5個海外備件中心。”王民表示。圍繞上述目標,徐工集團正在加大實行“國際化戰略”。目前,徐工集團僅有兩家海外裝配廠。在進入巴西之前,徐工集團波蘭裝配廠于2008年12月6日落成,預計2009年下半年投產。“2009年,波蘭將實施5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擴建計劃,徐工波蘭裝配廠的建成恰逢其時。”王民表示,該廠對徐工集團擴大歐洲市場份額和提高產品競爭力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徐工集團2008年出口總額為8億美元,同比增長43%。國泰君安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徐工集團的長期競爭力體現于其對國際市場的開拓。“三一重工已于今年年初在德國建廠,中聯重科去年花12億元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面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的夾攻,徐工集團的競爭壓力不小。”國泰君安在上述報告中指出。
筆者調查發現,三一重工海外建廠的態勢比徐工更加迅猛,并一度引發業界討論。2009年1月29日,三一重工與德國北威州政府正式簽訂投資協議,出資1億歐元在科隆建設三一歐洲機械制造基地。項目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3.5億歐元,利潤總額達4802萬歐元。
據了解,三一重工早在2007年便進行大規模海外建廠。2007年初,三一重工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工程機械生產基地;當年9月,三一重工與美國喬治亞州政府簽署備忘錄,擬投資6000萬美元新建工程機械制造廠。業界傳聞,三一重工計劃在比利時建設第四個海外制造基地。如此大規模的海外擴張,讓市場為三一重工的資金壓力捏了一把汗。
管理成本隱憂
對比分析,徐工集團與三一重工的海外擴張模式有很大區別。
在具體投資項目上,三一重工加大投資印度,獲得業界一致好評。據了解,今后幾年印度將投資300億美元建造12條高速公路,并計劃以32億美元改造鐵路,20億美元修建港口。印度有關部門統計,近幾年印度工程機械設備銷售額在15億~20億美元之間,預計印度工程機械市場未來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基于這一背景,三一重工加大投資印度預計很快將獲得回報。印度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三一重工已經搶得先機。”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俞琚表示。
根據三一重工發布的公告,三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在印度投資建設工程機械生產基地,預計年銷售收入11億元,利潤總額2億元,投資收益率達30%。
但是,對于三一重工在美國與德國的投資建廠,業界出現了不同意見。有關券商研究員表示,相對于節省下的運輸費用,三一重工在德國建廠的投資成本非常高昂,很可能難以實現預期盈利目標。
除了海外項目之外,在管理方式方面,三一重工與徐工集團也有著本質區別。
據了解,徐工集團的海外擴張戰略由集團公司統一運作,董事會決策通過之后,直接交給下屬相關部門運作。而三一重工則是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三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并由該公司全程運作與管理海外建廠。
相關資料顯示,商務部于2007年7月27日正式批復同意三一重工在香港設立“三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正在發展成為三一重工在全球海外投資的核心運作平臺。
對此俞琚表示,“三一重工的海外擴張模式很獨特,這一模式有利也有弊。其不利的地方在于增加了一層管理結構,由于注冊地在香港,無疑增加了管理成本。上市公司在管理結構上應該趨向于扁平化、垂直化,這樣更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健康有效。”筆者試圖就此向三一重工求證相關疑問,但該公司證券部有關人士在電話中表示,“海外擴張戰略由集團領導直接決策,上市公司只負責執行,所以無法解釋其中的具體細節。”
加大收購研發機構
相對于上述企業海外建廠模式,中聯重科總裁詹純新更主張直接并購海外公司。他早些時候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歐美制造業將有很大改變,中聯重科將謹慎地執行海外戰略。”
說這番話之際,詹純新正趕上海外并購的棘手難題。2008年6月,中聯重科攜手弘毅投資、高盛公司和曼達林基金,斥資2.7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賽法公司(CIFA)100%的股權。其中中聯重科出資1.626億歐元,獲得CIFA60%股權。
“從收購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出資金壓力方面的問題。”萬聯證券分析員宋豹表示,這筆資金對于正在艱難創業的中聯重科而言,不是一筆小數目。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收購之后如何進行資產整合。據筆者了解,自從并購以來,在如何消化海外資產方面,詹純新至今尚未拿出有效方案,因而業界對此了解很少。“如果整合不能產生1+1>2的放大效應,這筆海外收購的實際價值將大打折扣,并不像原來預計的那樣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徐工集團一位內部高級管理人員在采訪中表示,“這也是徐工集團在未來的海外擴張中必須避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側重于收購海外研發機構,而不是收購一家正在衰退的制造企業。”
對于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的海外擴張模式,究竟哪種更合適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去?
“作為國內銷售規模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徐工集團希望探索出一條靠技術打開國際市場的新路徑。”王民如是說。
而早在2007年11月,徐工集團就整合相關實驗室成立了徐工研究院。按照計劃,該研究院將縮短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與海外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正是為了做大做強該研究院,徐工集團計劃加大并購海外研發機構,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的競爭力。”王民表示。
“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這3家企業的海外擴張路徑各不相同,徐工集團把收購外資研發機構作為核心戰略,值得其他企業借鑒。”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認為,盡管徐工集團收購海外研發機構暫時尚未實現,但是這一戰略計劃很有參考意義。
徐工并不是一個特例,據筆者調查獲悉,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去海外投資辦廠成為中國企業擴張的一種新選擇,國內工程機械三巨頭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正在加速海外擴張。
“海外建廠也是一種擴張方式,但如果不以提高技術為核心,純粹的擴建工廠將增加運營成本。”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對此表示。
擴張路徑對比
此前據巴西媒體7月9日報道,徐工集團計劃在巴西東北部設立一家組裝廠和一個銷售中心。據了解,徐工集團將與巴西EXITO公司結盟為戰略合作伙伴。EXITO公司合伙人阿茲維多透露,徐工重型建筑設備平均每年在巴西的銷量將達到240套。最新進展表明,徐工集團已獲得巴西伯南布哥州有關方面許可,預計今年內落戶該州內的一個工業園。
“根據計劃,未來幾年徐工將增加20個海外經銷商和5個海外備件中心。”王民表示。圍繞上述目標,徐工集團正在加大實行“國際化戰略”。目前,徐工集團僅有兩家海外裝配廠。在進入巴西之前,徐工集團波蘭裝配廠于2008年12月6日落成,預計2009年下半年投產。“2009年,波蘭將實施5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擴建計劃,徐工波蘭裝配廠的建成恰逢其時。”王民表示,該廠對徐工集團擴大歐洲市場份額和提高產品競爭力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徐工集團2008年出口總額為8億美元,同比增長43%。國泰君安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徐工集團的長期競爭力體現于其對國際市場的開拓。“三一重工已于今年年初在德國建廠,中聯重科去年花12億元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面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的夾攻,徐工集團的競爭壓力不小。”國泰君安在上述報告中指出。
筆者調查發現,三一重工海外建廠的態勢比徐工更加迅猛,并一度引發業界討論。2009年1月29日,三一重工與德國北威州政府正式簽訂投資協議,出資1億歐元在科隆建設三一歐洲機械制造基地。項目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3.5億歐元,利潤總額達4802萬歐元。
據了解,三一重工早在2007年便進行大規模海外建廠。2007年初,三一重工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工程機械生產基地;當年9月,三一重工與美國喬治亞州政府簽署備忘錄,擬投資6000萬美元新建工程機械制造廠。業界傳聞,三一重工計劃在比利時建設第四個海外制造基地。如此大規模的海外擴張,讓市場為三一重工的資金壓力捏了一把汗。
管理成本隱憂
對比分析,徐工集團與三一重工的海外擴張模式有很大區別。
在具體投資項目上,三一重工加大投資印度,獲得業界一致好評。據了解,今后幾年印度將投資300億美元建造12條高速公路,并計劃以32億美元改造鐵路,20億美元修建港口。印度有關部門統計,近幾年印度工程機械設備銷售額在15億~20億美元之間,預計印度工程機械市場未來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基于這一背景,三一重工加大投資印度預計很快將獲得回報。印度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三一重工已經搶得先機。”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俞琚表示。
根據三一重工發布的公告,三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在印度投資建設工程機械生產基地,預計年銷售收入11億元,利潤總額2億元,投資收益率達30%。
但是,對于三一重工在美國與德國的投資建廠,業界出現了不同意見。有關券商研究員表示,相對于節省下的運輸費用,三一重工在德國建廠的投資成本非常高昂,很可能難以實現預期盈利目標。
除了海外項目之外,在管理方式方面,三一重工與徐工集團也有著本質區別。
據了解,徐工集團的海外擴張戰略由集團公司統一運作,董事會決策通過之后,直接交給下屬相關部門運作。而三一重工則是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三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并由該公司全程運作與管理海外建廠。
相關資料顯示,商務部于2007年7月27日正式批復同意三一重工在香港設立“三一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正在發展成為三一重工在全球海外投資的核心運作平臺。
對此俞琚表示,“三一重工的海外擴張模式很獨特,這一模式有利也有弊。其不利的地方在于增加了一層管理結構,由于注冊地在香港,無疑增加了管理成本。上市公司在管理結構上應該趨向于扁平化、垂直化,這樣更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健康有效。”筆者試圖就此向三一重工求證相關疑問,但該公司證券部有關人士在電話中表示,“海外擴張戰略由集團領導直接決策,上市公司只負責執行,所以無法解釋其中的具體細節。”
加大收購研發機構
相對于上述企業海外建廠模式,中聯重科總裁詹純新更主張直接并購海外公司。他早些時候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歐美制造業將有很大改變,中聯重科將謹慎地執行海外戰略。”
說這番話之際,詹純新正趕上海外并購的棘手難題。2008年6月,中聯重科攜手弘毅投資、高盛公司和曼達林基金,斥資2.7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賽法公司(CIFA)100%的股權。其中中聯重科出資1.626億歐元,獲得CIFA60%股權。
“從收購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出資金壓力方面的問題。”萬聯證券分析員宋豹表示,這筆資金對于正在艱難創業的中聯重科而言,不是一筆小數目。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收購之后如何進行資產整合。據筆者了解,自從并購以來,在如何消化海外資產方面,詹純新至今尚未拿出有效方案,因而業界對此了解很少。“如果整合不能產生1+1>2的放大效應,這筆海外收購的實際價值將大打折扣,并不像原來預計的那樣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徐工集團一位內部高級管理人員在采訪中表示,“這也是徐工集團在未來的海外擴張中必須避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側重于收購海外研發機構,而不是收購一家正在衰退的制造企業。”
對于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的海外擴張模式,究竟哪種更合適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去?
“作為國內銷售規模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徐工集團希望探索出一條靠技術打開國際市場的新路徑。”王民如是說。
而早在2007年11月,徐工集團就整合相關實驗室成立了徐工研究院。按照計劃,該研究院將縮短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與海外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正是為了做大做強該研究院,徐工集團計劃加大并購海外研發機構,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的競爭力。”王民表示。
“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這3家企業的海外擴張路徑各不相同,徐工集團把收購外資研發機構作為核心戰略,值得其他企業借鑒。”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認為,盡管徐工集團收購海外研發機構暫時尚未實現,但是這一戰略計劃很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