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小產業大市場的企業。在全國乃至世界電動葫蘆制造業,江陰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舉足輕重。
在全國同行業中連續十多年在產量、銷量、利稅上位居首位,而名列行業第二的企業上述指標尚不及江陰凱澄的50%;2002年產量超過日本三菱公司位居亞洲第一;2003年產量超過世界行業巨頭德國德馬格(DEMAG)公司和芬蘭科尼(KONE)公司;2005年電動葫蘆銷量占到全球的10.5%;2007年產、銷量電動葫蘆超過3.1萬臺。
是什么引領凱澄創造這一系列輝煌?記者近日走近凱澄起重機械,試圖揭秘凱澄的發展之道。
質量,企業發展的根本
質量是企業和產品的生命。
江陰起重機械廠,是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的前身,就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曾獲得“無錫市質量管理獎”和“江蘇省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先進企業”稱號。
1995年,江陰起重機械廠與日本開道(KITO)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凱澄成立后,大力吸收日本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對工廠的產品生產全過程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并廣泛采用數控、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先進的加工設備和三座標檢測儀等先進的檢測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并有力地保證了產品質量。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公司高度重視采購質量,由總師辦對供應商每年進行質量評定,通過優勝劣汰,確定當年的合格供方清單。對原材料供應商優先選用質量聲譽好的知名廠家,并對主要外購專件的定點供應方簽訂專門的質量協議。
同時公司還在內部開展了“五強化”活動(強化行為規范、強化服務改進、強化質量管理、強化現場管理、強化考核機制),逐步形成了以“從嚴治廠、客戶至上、誠實可信、團隊精神”為核心的價值觀。1997年公司獲得“出口產品質量許可證”,產品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9年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2年電動葫蘆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2006年企業獲得“省質量管理獎”,2007年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獲得“中國工業經濟先鋒”全國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市場競爭,追求用戶滿意
追求用戶滿意,是市場經濟中企業生存發展的立足點。凱澄通過實施用戶滿意工程,推動質量的持續。
為了追求用戶滿意,公司設立了售后服務部,不僅將服務滿意率列入考核指標,而且為降低產品在用戶使用中的故障,在方針目標管理的指標體系中,建立了產品責任故障率的統計、分解和考核的指標體系,使得“追求用戶滿意”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心目之中。
針對用戶對早期故障和售后服務的要求,凱澄把“售后服務滿意率”列入質量目標和考核內容,對新投產的產品,還設立了“產品責任故障率”這個指標,并逐年降低產品責任故障率。為了便于找出產品責任故障率較高的品種規格,凱澄按照產品的品種規模,分別統計產品責任故障率,如果發現哪一個品種責任故障率明顯高于平均水平,則對它的故障原因單獨做排列圖,列入重點改進目標。對故障產生的原因,凱澄一直追溯到源頭,并嚴格進行考核,做到經濟、責任環環相扣。通過設立“產品責任故障率”指標,有效推進了產品質量的改進。
在滿足國內30多個省市一般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凱澄還針對特殊的用戶開發不同的產品。自主開發的核電專用電動葫蘆,應用到了秦山二期,嶺澳一期,江蘇田灣等核電站。開發了船用電動葫蘆,并于1999年成為全國首家獲得“船用葫蘆型式認可”的企業。根據用戶需求生產了防爆電動葫蘆,為適應國家強化安全生產的要求,公司著手開發了冶金用電動葫蘆。
效益,人均利稅13萬元
由于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且長期穩定,再加上品牌效應,雖然產品價格高于同行業廠家,江陰凱澄經濟效益仍逐年穩步上升。2007年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70萬元,人均創利稅13萬元,成為全國同行業的排頭兵。
在全國100多家有制造許可證的企業中,凱澄連續十多年在產量、銷量、利稅上位居首位,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6%左右,而名列行業第二的企業上述指標尚不及凱澄的50%。公司的電動葫蘆年產量2002年即超過日本三菱公司位居亞洲第一,2003年超過世界行業巨頭德國德馬格(DEMAG)公司和芬蘭科尼(KONE)公司的年產量水平。根據國外有關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電動葫蘆2005年的銷量約為20萬臺,凱澄當年銷量為2.18萬臺,已占到10.5%。到2007年,公司年產、銷量已超過3.1萬臺。
近年來凱澄參與了多達六項電動葫蘆和起重機的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目前已正式發布JB/T9008.1-2004和JB/T9008.2-2004兩項標準,在國內產品標準制訂中的發言權不斷提升。目前,國內電動葫蘆制造業屬于“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下屬的“橋式起重機分會”,鑒于凱澄在全國同行業中的地位和技術水平,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同時擔任“重機協會”和“起重機分會”的常務理事。
凱澄的長期發展方向是:繼續做大做強,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建成中國乃至亞洲一流的輕小型起重機械生產基地;在全世界電動葫蘆產銷量名列前茅,在世界起重機械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范崢)
在全國同行業中連續十多年在產量、銷量、利稅上位居首位,而名列行業第二的企業上述指標尚不及江陰凱澄的50%;2002年產量超過日本三菱公司位居亞洲第一;2003年產量超過世界行業巨頭德國德馬格(DEMAG)公司和芬蘭科尼(KONE)公司;2005年電動葫蘆銷量占到全球的10.5%;2007年產、銷量電動葫蘆超過3.1萬臺。
是什么引領凱澄創造這一系列輝煌?記者近日走近凱澄起重機械,試圖揭秘凱澄的發展之道。
質量,企業發展的根本
質量是企業和產品的生命。
江陰起重機械廠,是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的前身,就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曾獲得“無錫市質量管理獎”和“江蘇省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先進企業”稱號。
1995年,江陰起重機械廠與日本開道(KITO)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凱澄成立后,大力吸收日本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對工廠的產品生產全過程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并廣泛采用數控、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先進的加工設備和三座標檢測儀等先進的檢測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并有力地保證了產品質量。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公司高度重視采購質量,由總師辦對供應商每年進行質量評定,通過優勝劣汰,確定當年的合格供方清單。對原材料供應商優先選用質量聲譽好的知名廠家,并對主要外購專件的定點供應方簽訂專門的質量協議。
同時公司還在內部開展了“五強化”活動(強化行為規范、強化服務改進、強化質量管理、強化現場管理、強化考核機制),逐步形成了以“從嚴治廠、客戶至上、誠實可信、團隊精神”為核心的價值觀。1997年公司獲得“出口產品質量許可證”,產品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9年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2年電動葫蘆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2006年企業獲得“省質量管理獎”,2007年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獲得“中國工業經濟先鋒”全國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市場競爭,追求用戶滿意
追求用戶滿意,是市場經濟中企業生存發展的立足點。凱澄通過實施用戶滿意工程,推動質量的持續。
為了追求用戶滿意,公司設立了售后服務部,不僅將服務滿意率列入考核指標,而且為降低產品在用戶使用中的故障,在方針目標管理的指標體系中,建立了產品責任故障率的統計、分解和考核的指標體系,使得“追求用戶滿意”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心目之中。
針對用戶對早期故障和售后服務的要求,凱澄把“售后服務滿意率”列入質量目標和考核內容,對新投產的產品,還設立了“產品責任故障率”這個指標,并逐年降低產品責任故障率。為了便于找出產品責任故障率較高的品種規格,凱澄按照產品的品種規模,分別統計產品責任故障率,如果發現哪一個品種責任故障率明顯高于平均水平,則對它的故障原因單獨做排列圖,列入重點改進目標。對故障產生的原因,凱澄一直追溯到源頭,并嚴格進行考核,做到經濟、責任環環相扣。通過設立“產品責任故障率”指標,有效推進了產品質量的改進。
在滿足國內30多個省市一般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凱澄還針對特殊的用戶開發不同的產品。自主開發的核電專用電動葫蘆,應用到了秦山二期,嶺澳一期,江蘇田灣等核電站。開發了船用電動葫蘆,并于1999年成為全國首家獲得“船用葫蘆型式認可”的企業。根據用戶需求生產了防爆電動葫蘆,為適應國家強化安全生產的要求,公司著手開發了冶金用電動葫蘆。
效益,人均利稅13萬元
由于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且長期穩定,再加上品牌效應,雖然產品價格高于同行業廠家,江陰凱澄經濟效益仍逐年穩步上升。2007年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70萬元,人均創利稅13萬元,成為全國同行業的排頭兵。
在全國100多家有制造許可證的企業中,凱澄連續十多年在產量、銷量、利稅上位居首位,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6%左右,而名列行業第二的企業上述指標尚不及凱澄的50%。公司的電動葫蘆年產量2002年即超過日本三菱公司位居亞洲第一,2003年超過世界行業巨頭德國德馬格(DEMAG)公司和芬蘭科尼(KONE)公司的年產量水平。根據國外有關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電動葫蘆2005年的銷量約為20萬臺,凱澄當年銷量為2.18萬臺,已占到10.5%。到2007年,公司年產、銷量已超過3.1萬臺。
近年來凱澄參與了多達六項電動葫蘆和起重機的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目前已正式發布JB/T9008.1-2004和JB/T9008.2-2004兩項標準,在國內產品標準制訂中的發言權不斷提升。目前,國內電動葫蘆制造業屬于“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下屬的“橋式起重機分會”,鑒于凱澄在全國同行業中的地位和技術水平,凱澄起重機械有限公司同時擔任“重機協會”和“起重機分會”的常務理事。
凱澄的長期發展方向是:繼續做大做強,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建成中國乃至亞洲一流的輕小型起重機械生產基地;在全世界電動葫蘆產銷量名列前茅,在世界起重機械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范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