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是個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噸產能的背后都牽涉到具體的企業、職工,每一個職工背后都可能牽涉一個家庭。萍鄉此番去產能涉及省屬、市屬、民營企業近百家、4.3萬余名職工。為安置好這些職工,萍鄉各級、各部門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做好再就業的這道加法題。
萍安鋼公司新成立“建材配送”和“再生資源開發”兩個公司,新增300多個崗位。通過上下游產業延伸、發展再生資源、組件駐外廢鋼收購小組、大力壓縮外聘勞務項目等措施妥善安置富余員工。
市政府在“去產能”推進職工穩崗安置方面也是多措并舉。全力落實穩崗補貼、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政策,2015年全市發放穩崗補貼1220萬元,其中對萍鋼、萍礦和中煤科技三戶“去產能”企業發放穩崗補貼金額達892萬元。舉辦了“萍鄉市就業再就業(萍鋼專場)招聘會”“助力萍礦轉型發展、助推職工轉崗專場招聘會”等招聘活動10場。加大了對自主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市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突破1萬個、小額擔保貼息貸款突破7億元,創業帶動就業人數突破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
去年下半年,萍鄉著手對萍鋼公司進行生活用電與工業用電分開的“燈動分開”改造,市財政出資2000萬元,并爭取到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也打破常規為項目大開綠燈。今年6月,改造已全部完成,湘東供電公司正式接管萍鋼居民用電管理服務。同時,萍鄉市還投入2860萬元用于萍鋼公司社區事務移交、天然氣和自來水管網改造。
去產能,就眼前和局部來講,對一個地方的經濟增長有一定影響。首先是財政支出壓力大。萍鄉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去產能導致傳統行業提供的稅收持續萎縮,固有稅源不斷下滑,全市財政整體增收困難,也使得在人員安置、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都面臨極大的財政支出壓力。據萍鄉初步測算,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后,全市GDP將減少近50億元,影響全市GDP增幅下降4%;國稅和地稅合計將減收6.49億元。
暫時的資金缺口如何填補,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在哪?萍鄉將目光對準了投資。2015年4月,萍鄉獲批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不僅可獲得國家14億元的無償資金,還將帶動數百億計的社會投入。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啟動專項建設基金工作后,萍鄉全力以赴報項目爭資金,短短10個月,有122個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爭取基金60億元,資金數占全省的13.07%。